股东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探析

时间:2022-05-15 03:01:57

股东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探析

摘要:公司资本是公司的灵魂,是公司独立承担责任的基础。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股东抽逃出资的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违反了公司资本充实的原则,而且减少了公司的责任财产,损害了公司、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增加了公司债权人的交易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介绍,重点探讨《公司法》中关于抽逃出资股东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就《公司法》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公司股东 抽逃出资 民事责任

对抽逃出资股东的法律责任,我国在《公司法》第201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71条以及《刑法》第159条规定了严格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这些都是抽逃出资股东对国家承担的责任,依赖于国家强制力的行使。然而,对于公司、其他股东及公司债权人这些一般民事主体,显然远远不够。20__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在保留原有责任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鼓励被侵害的民事主体通过民事途径寻求救济,从而有效制止了抽逃出资的行为,保障了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一、股东抽逃出资的概述

(一)抽逃出资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抽逃出资是出资瑕疵的一种,是指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其所缴纳的出资暗中抽回。构成股东抽逃出资应具备三个要件:第一、公司已设立。这是股东抽逃出资的前提,因为抽逃出资属《公司法》调整的范畴,若公司尚未设立或设立失败,则无合法的公司形式,也就没有股东抽逃出资的问题;第二、抽逃的出资必须原已到位。若原出资尚未到位,股东仍负有缴纳出资的义务,也就没有抽逃出资的基础;第三、抽逃出资的责任主体为公司股东,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受让股权的新股东也可成为抽逃出资的责任主体。但若转让股东在转让前已抽逃出资,且受让股东构成善意,则仍应由转让股东承担责任;(2)隐名股东同样不得抽逃出资。因为公司设立时依赖于隐名股东的投资,且隐名股东在公司中享受了权利,自然应当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责任。

(二)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界定

司法实践中,一般将股东抽逃出资、抽回出资和虚假出资放在一起,作为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形式。然而,前述三者并不相同。首先,股东抽逃出资不同于虚假出资。虚假出资是指股东表面上出资,但实际却未出资或出资不当,它通常发生在公司设立之初;而股东抽逃出资,其确有实实在在的出资行为,只不过在公司设立后又将出资予以抽逃。其次,关于抽逃出资与抽回出资能否等同,理论界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两者只是法律用语上的不同,本质并无区别。抽逃出资是表达消极性义务的条文,抽回出资则是表达法律责任的条文。[1]还有的观点将两者严格区分,认为抽回出资属明示行为,实际是股东的退股,而抽逃出资是在保留股东身份的情况下同时抽回出资,是一种带有欺诈特点的、隐蔽性的违法行为;[2]笔者倾向于前者观点,因为即便是明示的,甚至是经过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的抽回出资行为,也可能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例如,甲公司的B股东在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后,签订了退股协议,将其50万出资抽回,但若该司长期未办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的手续,将导致注册资本与实有资本不符,该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仍可被认定为抽逃出资;而且,抽逃出资的欺诈性与隐蔽性亦是抽象的概念,实务是难以界定,关键还在于对具体个案的分析。此外,实践中存在的股东向公司借款、公司转投资等行为也易与抽逃出资产生混淆,区别是前者的行为必需是由公司作出的、合法的行为,而后者是股东的个人违法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若股东依据《公司法》第75条和第143条第一款第四项行使股份收买请求权,从而抽回出资的,则不应认定为抽逃出资。

二、抽逃出资股东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

1、抽逃出资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我国《公司法》第36条,第9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认股人不得抽回其股本。这两条是强制性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2、抽逃出资的行为是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体现

公司作为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当股东抽逃出资造成公司债务时,公司必须以其全部资产清偿该债务,但抽逃出资的股东却可在有限责任的保护下,以公司无财产或濒临破产为由来逃避债务,使得债权人的债权难以实现。

3、抽逃出资的行为违反了公司资本充实的原则

公司资本是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是公司信用的基础。资本充实原则要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财产。股东抽逃出资导致的公司责任财产低于注册资本的情况,实际削弱了公/,!/司的责任承担能力。

4、抽逃出资的行为侵犯了公司独立的财产权

《公司法》第3条的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直接侵犯了公司的独立财产权。

5、抽逃出资的行为对其他诚实出资的股东不公平

虽然股东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但是当股东抽逃出资后,其即不承担出资的风险或仅承担较小的风险,相较于其他以全部出资承担风险的股东而言,这显然不公平。

6、抽逃出资的行为侵犯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就自愿债权人而言,其与公司从事经济往来时通常会核实公司的资产、估计交易的风险,以决定是否与公司签定合同,同时其对可以预见的较大风险事项亦可提前要求公司提供担保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但当股东抽逃出资时,这种优势则不复存在。因为抽逃出资带有一定的欺诈性与隐蔽性,一般不会在工商登记中予以反映,此时即便债权人已尽充分注意义务,也难以获取真实信息。另外,对因公司的侵权行为而被迫对公司享有债权的债权人而言,其既无法履行注意义务又无法采取事先的防范措施,则更有必要赋予其民事救济的途径。

三、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

(一)抽逃出资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1、 退回或返还被抽逃的出资

关于这一责任方式,《公司法》未作明文规定,仅能从其他条文推理出来。因为抽逃出资的行为构成对公司独立财产权的侵犯,那么退回抽逃的资本,使公司资本得以恢复到被抽逃前的应有状 态,应是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方式,而且这也符合公司资本充实的原则。这里需要思考的是:

(1)《公司法》第28条和第98条第1款有关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时的补足出资的义务能否适用于此?

在股东抽逃出资的情形下,股东仅是表象上履行了出资义务,但其行为的效果与根本未履行出资义务或不当履行出资义务一样,同样造成了公司资本的不足,违反了股东的出资义务。因此应当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补足出资,即退还被抽逃的出资。

(2)关于股东退回出资的数额问题

有观点认为,抽逃出资的数额不仅应包括被抽逃的出资数额,而且应包括出资被抽逃期间的利息。[3]笔者赞同之。至于是否应包括利用该抽逃的出资获得的收益,笔者认为,《公司法》第149条第2款有关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惩治的规定,可类推适用于股东抽逃出资的情形,而且利用抽逃的出资获得的收益可认定为被抽逃出资的孳息,按民法中孳息通常归原物所有人所有之原则,前述收益也应归公司所有。

2、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21条之规定:公司的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的利益。违反该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若股东利用关联关系抽逃出资使公司蒙受损失时,应当向公司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同时,针对拥有双重身份的股东对公司造成损失的情形,《公司法》第150条也明确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给公司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损害赔偿的范围不仅应包括对直接损失的赔偿,还包括间接损失。如因抽逃出资造成资金短缺,致使公司错失商业合作的良机,丧失商业信誉的损失。

3、承担丧失股权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公司法》未规定在股东抽逃出资时可以否认其股东资格,但就国外的立法来看,应当在公司法中增加这一责任方式。毕竟股东出资后又抽逃出资实质上等于未履行出资义务,其行为的结果类似于虚假出资,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出资行为,可以否认股东资格。但应注意的是,在抽逃出资的情形下否认股东资格是较为严厉的责任方式,倘若股东抽逃出资的数额较小或者已经退回了抽逃的出资,承担了相应的损害赔偿,则不应在适用此责任;而且在程序规定上,公司也应当先催告抽逃出资的股东退还出资并给予一定的期限。

4、在未来的3到5年内不得担任公司的高级职员

当抽逃出资的股东在公司中担任职务,因为其抽逃出资的行为构成犯罪或者导致公司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依据《公司法》第147条的规定则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以上的民事责任都是在公司正常经营过程中股东抽逃出资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倘若公司已经进入清算阶段,公司的股东是清算组织的成员,其为了逃避债务抽逃资金的,可依据《公司法》第207条的规定退还公司的财产。

以上责任的承担可由公司直接向抽逃出资的股东主张,若该股东怠于承担责任,公司可向人民法院,寻求司法的救济。

(二)抽逃出资的股东对其他股东的民事责任

1、股东抽逃出资的违约责任能否由其他股东直接向抽逃出资的股东直接主张?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公司成立后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只能直接向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向已足额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已足额出资的股东对抽逃出资的股东不再享有出资请求权。[4]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理由是这里的违约主要指对公司章程的违反,而就公司章程本身而言兼有合同性与自治法规的性质,一方面依据《公司法》第11条的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约束力,另一方面股东彼此之间也在公司章程中就出资的数额、行使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有明确规定。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自然也就构成对其他股东的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另外当抽逃出资行为严重导致公司的法人格被否认时,其他股东也可依《公司法》第20条第二款追究抽逃出资股东的赔偿责任。

2、其他股东可对抽逃出资的股东行使诉权

(1)直接的权利。当抽逃出资的股东在公司里担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时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可依据《公司法》153条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派生诉讼的权利。这是《公司法》新增加的规定,因为能够抽逃出资的股东往往是公司的大股东,他们掌控着公司的日常运营,因而公司往往不能或怠于行使其诉权,从而《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了其他股东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向公司承担责任。

(三)抽逃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应承担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并不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这是由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所赖>!

1、行使债权人的代位权。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依据是《合同法》第73条,当股东抽逃出资,造成公司的实有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公司本应主动追回出资,但实际生活中,抽逃出资的股东往往控制着公司,公司或者其他股东不能或怠于行使其诉权,债权人为了使其债权能够实现而代位公司向抽逃出资的股东主张权利。一般适用于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尚未达到能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债权人行使的权利也受到公司权利的限制,只能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并且就代位权行使的效果来说,追回的出资属于公司的财产,该债权人不能直接用于清偿其债权。

2、申请公司重整或破产清算。

理论上在这方面并无过多的讨论,但笔者认为应将其作为债权人的救济途径之一。当股东的抽逃出资行为导致公司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根据《破产法》第7条第二款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对于债务人(原公司)的财产,管理人可根据《破产法》第34条,第35条,第36条的规定,有权追缴尚未完全履行的出资,追回债务人的财产。这里“追缴的出资”应当包含被股东抽逃的出资。同时债权人通过债权申报,重整计划的执行以及破产财产分配等手段,获得了债权清偿的机会。

2、 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

关于债权任提起的法人人格否认之诉,需要明确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并非完全否认特定公司的整个法人人格,而是在承认其法人人格的前提下,否认特定法律关系中的公司法人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直接追索隐藏在公司面纱背后的人的责任。[5]

(2)在何种场合下可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

对此,有学者总结如下 :一是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二是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义务;三是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四是公司法人格形骸化。[6]现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如下:首先在第一种情形下,当股东抽逃出资造成股东出资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时,并非一定能否认公司的法人资格。因为一方面与公司打交道的自愿债权人应尽到其注意义务并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倘若债权人怠于行使该义务却还要求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似乎对债权人的保护过多,另一方面就公司本身而言,也应要求其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倘若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该笔交易合法且公平、合理,似乎也不应仅凭资本不足就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其次第二、三种情形是股东对于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滥用。对此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最后第四种情形的公司法人形骸化主要表现为公司与股东的财产混同或业务混同。这在一人公司中表现最为明显,因而依据《公司法》第64条规定可推断出抽逃出资的股东也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的责任是连带责任还是补充责任?

对此,有人认为“无论公司实有资金是否达到法定最低限额,是否应当否认其法人人格,股东对公司债务所承担的都是一种补充性质的责任,即先以公司财产清偿债务,公司资产不足清偿债务的,股东承担无限清偿责任”。[7]即股东承担补充责任。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待商榷。理由如下:首先《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明确规定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其次倘若股东承担的是补充责任,在公司资产能够清偿债权人的债务时,抽逃出资的股东相当于仍承担有限责任,因为其自身的财产并未受到影响。但若此时公司对债权人负有债务完全是由于股东的抽逃出资行为所造成的,当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股东的这一违法行为担责后,而股东还可享受有限责任的保护,这对于公司显然不公平也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最后,法人人格否认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否认股东的有限责任,因而笔者认为应将其定性为无限责任更为妥当,也能够体现出对抽逃出资股东的惩罚性。

(4)其他未抽逃出资的股东是否应当对债权人承担责任?

这主要看其他股东对于抽逃出资股东的这一行为是否有过错。一般讲来,若抽逃出资行为是股东隐蔽进行或是控制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实施的,其他股东并不知道或者无力阻止,则其本身并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而若其他股东同意或者协作了该行为,则应与抽逃出资的股东一起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其他股东的责任范围应仅以出资额为限。

参考文献:

[1]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判例——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__年第1版,第186页

[2]赵旭东著:《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__年12月第1版,第301页

[3]盖宇,股东抽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__年

[4]刘子平,诚实出资股东可代位抽逃出资的股东,人民法院报,20__

[5]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15页

[6]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0~152页

[7]阳子龙,王历胜,论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企业经济,20__年第5期(编辑:琛哥)

上一篇:浅论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下一篇: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