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西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5-15 02:56:05

对广西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广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数在全国排名第二。作为支柱产业,如何将中医药业做大做强,是发展广西特色经济的关键之一。广西应抓住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契机,扩大对外交流,以东南亚为窗口,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翻译作为沟通桥梁在对外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广西可利用自身资源与条件,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依托,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的步伐,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韦健,广西中医学院讲师;陈世卿,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黄飞,广西中医学院工程师;韦琼软,广西中医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一0105―03

一、广西中医翻译人才缺乏

从2004年11月以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首府南宁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连续取得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双丰收。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涉及的贸易投资合作领域极为广泛,医药保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博览会组委会还特别在官方网站上开设中国-东盟医药网,设立了相关的医疗药品馆、制药装备馆、企业专区、企业黄页、医疗器械馆、医药政策、市场信息等专栏,为推进与东盟各国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准备工作。正在筹备创办的中国一东盟医药科技园,预计投资3亿元建设大型的民族医院、年产值过亿元的民族制药厂、民族医药研究所和民族医药物流中心等,努力把科技园打造成民族医药产业基地。因此可以说,医药产业方面的投资与合作将成为广西直至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重头戏之一,成为带动广西特色医药产业发展,促进广西中药、民族药、民间药走向世界,提升广西传统药物在世界地位的一次极好的机遇。然而,在举办了两届博览会之后,尤其是在已经结束的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之后,中医药翻译人才缺乏的弊端日益暴露。而且,这一弊端甚至已成为扩大博览会规模与影响、发展广西经济与开拓广西中医药走向东南亚市场的一大障碍。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学既具有高度灵活的哲学思想,又具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内容,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中医虽贵为国家之精粹,但其国际化进程却极其缓慢。一直以来,国外广泛认可的只有针灸。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医国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培养专业、外语皆精通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搭建翻译桥梁是国内外相关高校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少西方国家院校开设了传统医学选修课程。在美国,仅中医院校就多达50多所。但由于缺少文化土壤,培养出的中医药翻译人才难成气候。在国内,此类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各项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至今还难见成效。

当今国内,翻译人才严重匮乏,甚至达到了“千万学子习英语,翻译人才缺九成”的尴尬局面。在有限的翻译人才中,外语及专业皆得心应手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医学作为医学及文化并举的传统科学,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医学体系使得中医药方面的翻译少人问津,更少人能够胜任。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Nigel Wiseman就曾说过:“中医翻译难。很少有人能够、更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and thereax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0 d0 it.)由此可见,中医英译人才稀缺既是事实亦有其原因。虽然国内不少中医院校已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开始培养中医药方面的翻译人才,但大多局限于国外已广泛承认的针灸推拿专业,且由于起步晚、培养时间长,至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由此可以认为,在广西本土利用自身资源及优势,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及广西中医药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既是情势所逼,也是盛世难逢的一次机遇,因此应抢占先机,做出一篇锦绣文章。

二、以地方高校为依托,培养少数民族特色的中医翻译人才,服务东南亚市场

位于南宁市中心的广西中医学院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是广西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还是广西高等教育规划重点建设的8所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广西高校中第一所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上有着较强的实力,至今已为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壮医药系是广西中医学院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壮医药优秀遗产及培养壮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具有极强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壮医药是广西中医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我们认为,可以广西中医学院外语部为载体,依托广西中医学院及各类中医院及科研院所,进行本土乃至东南亚的中医药翻译人才长效培养,解决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短缺的问题,其依据如下:

1.符合中国一东盟的双边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农业、相互投资、信息通讯、湄公河流域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前景大有可为。

2.广西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及精深的民族医药经验,可以依托广西中医学院的学科优势,进行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随着培养的深入,甚至可以考虑利用广西民族大学的小语种人才优势,进行联合培养,构建一个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小高地。

3.现今的翻译人才多以英语专业从业人员为主。此类翻译人员在进行一般的日常交流上有其优势,但一旦触及较为专业化的知识(如理工类)则差强人意。反之,专业人士进行翻译工作时,也大多因为外语能力的缺乏而捉襟见肘。可见,培养专业能力强、外语熟练的翻译人员是当务之急,市场潜力大。

4.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各方面建设突飞猛进,对外交流愈发频繁。本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举行为例,各项翻译任务主要依赖各高校英语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工作,如科技翻译、商法翻译等,难以做到游刃有余。翻译作为对外交流的手段,由于水平的限制无疑已成为广西发展经济、扩大对外交流的一种障碍。

5.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举行大大地推动了广西对外交流的发展,同时也为广西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契机。广西应该抓住中国一东

盟博览会的对外交流机会以及东盟国家正日渐兴盛的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大做强,并为培养的人才提供实践的舞台及发挥的场所。

6.东盟十国中,不少国家盛行英语,如菲律宾、新加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西亚以英语为行政用语;柬埔寨、泰国、文莱以英语为通用语。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可先以英译人才为主,从东盟10国打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再逐渐铺开小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7.广西中医学院地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所在地――广西首府南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广西中医学院外语部语言实验室建立于1979年1月,是学院重点建设的院级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课程“大学英语”的支撑实验室。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英语翻译以及中医英语教育硕士点建设几年来,已成功培养出优秀硕士生数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广西中医学院已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具有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实力和条件。

8.《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规划的进行,可大大地丰富广西专业性人才的种类、结构层次,提升广西本土人才团队优势,从而促进复合型经济的发展,推动广西经济的腾飞。

三、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

1.打破传统的、如今依然盛行的从外语人才中培养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采用“专业+外语”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主、外语为辅,坚持中西文化并举、学科交叉的办学理念,为本土乃至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较高的中医学英语专业水平、较宽的人文知识背景、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和中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药科技教育、信息咨询和进行对外交流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采用联合培养的办法,通过与其他部门、单位合作,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可考虑前期由广西中医学院承担主要培养任务,从各个中医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中,通过自荐、教师推荐的形式参加竞争,在经过笔试、口试之后,层层筛选,选拔出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能力较强,且学习兴趣浓、上进心强,具备一定竞争力和有发展潜力的部分学生,实施精英教学。待时机、条件成熟,甚至可以由广西中医学院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利用后者的小语种资源,充分发挥两者的学科优势,培养小语种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届时,广西将拥有一个自己的中医药类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小高地。 3.可以在南宁举办的“三会一节”为平台,通过与有关部门及各医药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及处事应变能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可利用广西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倾斜,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培养对象以交流的方式送出广西甚至国外,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就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及外语皆通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他们的合作方式为:由中医药大学选派学生送往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外语专业培训,然后再由中医药大学进行专业加外语的培养。实践证明,通过采取这一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熟练进行专业的外语交流,又拥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可谓联合培养人才的典范。因此,广西亦可考虑与国内名校合作,将本土培养对象送出进行联合培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国联合,选送人员到东南亚各国进行一段时期的培训,以提高人才的素质。

5.人才培养不仅要“送出去”,更要“请进来”。多年来,我们与外界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断加大,中医药水平也停滞不前。如今,借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东风,我们广开视听,以定期指导、国际交流等形式多方面引进在中医药翻译方面有特殊才华的专家,对我们的培养对象进行专门的指导,同时也把我们的实践与经验和对方共享,以促进各自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双赢。

6.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对象在学习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以对象发展为中心组织整个培养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专业与外语相结合,进行异步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同时,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哑巴英语”弊端,加大实践力度,让培养对象能真正游刃于中医药与外语这两门学科之间,既能进行中医药方面的临床实践,又能自如的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以及交际交流性质的听说读写译等,以真正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可造之才。

综上所述,广西完全可以依靠本土优势,培养出自己乃至东南亚的优秀中医药翻译人才。只要凭借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利用广西中医学院作为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高、精、尖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将中医药这一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必将推进广西经济发展,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研究 下一篇:关于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步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