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语言?走进文本

时间:2022-05-14 06:55:58

亲近语言?走进文本

摘 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主要体现为“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人文性的体现离不开文本语言这一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只谈人文,而是要抓住语言的学习,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文本,领会文学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语言;朗读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问题,曾有人认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是隐藏在文章中的,它的存在离不开语言载体。如果我们人为地将其剥离出来,只注重对一篇课文的人文性进行学习和理解,而抛弃了语言的学习,那么这堂语文课也就不能称之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语文课成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呢?

我想,应该是利用语言这一载体。作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文本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对文本语言的教学,引领学生通过“文本语言”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其实,先人们所创造出的每一个汉字都没有什么感彩,可被作者融入个人主观情思之后,便充满了感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些充满灵性、浸透心灵、富含感情的语言片段。而对这些语言片段的欣赏与分析,能让我们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咬文嚼字”,特别是选择一些精妙的语言去品味。例如,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指出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待学生指出是“抖”字时,再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揣摩这个“抖”字的精妙之处,由此让学生明白作者在此处使用单音节字的生动之处:失去母亲的内心疼痛在这一个“抖”字中倾泻而出。再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也有这样一段话:“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这是全文精彩部分的其中之一,作者先用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再用一“愣”一“叹”刻画出母亲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母亲的“去吧,小子”这句话言语简短,听起来普通,但包含着母亲的无限深情。这里有母亲对儿子工作的理解、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细细品味,令人感动。

我们除了通过“咬文嚼字”来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之外,也可以通过对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替换、删减,然后再加以前后对照比较,看看句子的意思、感情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方式,感受作者的语言功底及原文的精彩。比如《我的母亲》中“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教师可以将“巨款”换为“钱”或是“学费”,让学生分析比较前后的不同,很明显,更换词语之后,作者要表达的深意便减弱了很多。再如“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这一句连用了四个“怕”字,表达了内心的恐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而如果我们将四个“怕”字缩减为一个“怕”字,害怕失去母亲的这份恐惧和对母亲的深情将会大大减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及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而不能仅从词语的词典含义去理解。如在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在谈到“送去主义”时,作者说到“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如果我们只是从“丰富”“大度”等词典含义去理解这句话,那么,就会误认为作者对国民政府的“送去主x”持赞成态度。其实则不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后面作者罗列出的关于“送去主义”的种种危害后,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口中的“丰富”“大度”并不能从正面来理解,这些都是反语,是作者对“送去主义者”的讽刺。

朗读对于文本语言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所以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是通过直接思维方式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感进行感受,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与阅览相比,诵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体会到语言所传递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判断语言的正误以及优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带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人文性教学上。

上一篇:浅议小学生的德性养成 下一篇:当前中国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