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防护林的规划及病虫害的防治

时间:2022-05-14 06:03:05

浅析农田防护林的规划及病虫害的防治

摘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农田防护林造林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食叶虫、茎点菌溃疡病、杨树球溃疡病、细菌性溃疡病等四种病害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这几种病害的预防治理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防护林造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规划设计

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主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2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二、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

1、食叶虫防治措施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2、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约在5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渐成熟开裂,溢出土黄色丝状的分生抑、孢子角,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防治方法:①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②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3、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分析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发病初期往往与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很容易混淆。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防治方法:①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②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4、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1cm,逐渐增大,形成明显肿瘤,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由浅绿色,变成灰绿色。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周,形成一个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夏季从肿瘤开裂处流出棕色粘液,有臭味。粘液可沿树干流出到地面。病害严重时,可引致树皮全部腐烂,破坏疏导组织致使全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潮,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发病缓慢,9月再次盛发。病原菌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1-2个月。防治方法:①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树种,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杨树品系。及时伐除病木,减少侵染来源。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③早春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发病初期,可刮去溃疡斑,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总之,影响造林成活率的环节很多,无论从苗木培育,栽植前苗木准备,还是苗木栽植,栽植后苗木管理等各环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环节上的任何疏忽都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苗”做起,在适地适树搞好规划的基础上,抓好每个环节,提高造林质量,这样才可建设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上一篇:林业灾害的防治措施浅析 下一篇:松树与杨树的良种选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