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5-14 05:11:38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 在协同创新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基于协同创新思想,可从以下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国家教育制度,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协同创新思想;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105-04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离不开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思想与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创新研究领域出现的协同理论,它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联接和集体创新,以协同创新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最早提出“协同”的概念,它“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1] 。此后,西方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把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结合研究。2003年,美国学者Chesbrough 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对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以创造新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知识的创造和扩散以及高级人才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大学等外部知识源进行广泛合作”[2]。协同创新思想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思想多用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发展、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方式为形成分享机制,主要特点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创新动力、沟通机制,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在国内已有协同创新研究中,关注的焦点要么是技术、市场、组织、文化、战略、制度[3],要么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4],而较少关注“人”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实际上“人”是协同创新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主体。要实现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具有协同意识、创新意识,对自己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具有较强的互动沟通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相较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均需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更强调大学生的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协同沟通能力等协同创新要素。

(一)协同意识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协同,其表现是它们有序运作。协同和合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协同强调系统内部子系统的互动、沟通以及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化。作为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进行协同的前提是具有协同意识。同样,大学生要想具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协同意识。大学生的协同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上,大学生要认识到,协同创新是各参与者之间协同合作的结果,需要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与其他参与者协同合作的意识。和普通的合作不同,协同强调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因此,大学生协同意识不仅仅是大学生具有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有与同伴互动、交流的意识,即协同意识。

(二)角色定位能力

协同学的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认为,协同的本质是指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实现个体所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和结果。可见,协同创新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各参与者需要在系统内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创新活动,达到最终目标。大学生要想具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对所处系统和自身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协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要件是具备较强的角色定位能力,能充分融入系统,在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协同沟通能力

协同创新必须建立良好的协同沟通机制,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能够进行顺畅的互动和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意见、资源等,最终达到观点的一致、想法的统一和资源的共享,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协同沟通机制的构建不仅仅是制度保障、管理创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人”要具有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获得,同样必须具备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这体现为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互动意愿、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互动知识。

二、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型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协同创新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协同模型,让大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切实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协同创新素质。构筑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建立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要件;其次,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上的革新,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协同创新能力锻炼的平台和环境;再次,要进行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切实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社会大环境并提供制度保障。基于以上三点,笔者提出了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型,见图1。

图1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型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能力系统,受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三者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水平决定了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发展的高低。片面重视某一方面会导致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缺失与畸形发展,导致大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系统的功能缺失。从单个协同创新要素看,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具有相对独立性。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的核心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结构的优化,它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条件;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教学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它是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它能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制度保障。从三个协同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看,虽然三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形成互相支持的三角关系。三种协同创新要素只有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协同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上一篇:加快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 下一篇:农村节水灌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