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职教育困境研究

时间:2022-05-14 08:12:50

宁夏高职教育困境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宁夏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学生职业素养不过硬、专业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是其面临的主要困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9

宁夏自2002年组建第一所高职院校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3年,宁夏共有公办高职院校8所,其中国家骨干示范院校3所,在校生人数23287人,占宁夏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35.21%。2010年,宁夏教育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部分高职院校陆续迁入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建设也有较快发展,部分专业紧紧围绕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部分专业继承院校办学传统优势,特色鲜明,在区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宁夏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也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不足,制约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宁夏区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12年达到了1亿元。然而,宁夏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单纯的政府拨款已远不能满足宁夏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大。根据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数额应高于本科院校生均经费,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技术人才认识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高职院校在争取资金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如表1所示,宁夏8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并与4所本科院校基本持平,但获得的教育投入却连续几年都远远低于本科院校。

表1 宁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育经费及招生人数对照表

[[\&2007\&2008\&2009\&2010\&宁夏高职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289,029\&388,072\&354,384\&545,774\&宁夏本科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794,727\&1,001,125\&1,179,935\&1,302,107\&宁夏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877\&7260\&7460\&8626\&宁夏本科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365\&8725\&8589\&8972\&]]

2 “双师型”教师短缺,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尽管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还有争议,但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则是凤毛麟角。教师来源决定了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很难承担起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重任,与“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2 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2007\&2008\&2009\&2010\&宁夏高职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289,029\&388,072\&354,384\&545,774\&宁夏本科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794,727\&1,001,125\&1,179,935\&1,302,107\&宁夏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877\&7260\&7460\&8626\&宁夏本科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365\&8725\&8589\&8972\&]]

如表2统计数据显示,宁夏专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通常都低于全国水平,以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占专任老师的比例为68.9%(257:373),双师型教师占专任老师的比例为29.49%(110:373)。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一种“双师型”教师结构应有比例的倒挂现象。

3 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差距较大

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竞争力差、就业难的情况,这固然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加剧的客观现实及社会上人才“高消费”、重学历文凭、轻技术的用人观念有关,但也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关。

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本校实习生的反馈资料后发现,用人企业对实习生的不满集中在吃苦耐劳精神、服从协同意识、韧性意志品质、和谐人脉理念、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体现的都是一个劳动者的隐性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是显性职业素养;其支撑作用类似于大厦的物理性地基。而职业道德、思想、行为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是隐性职业素养。它对职业人生的支撑作用类似于大树的生物性根基。近年来,高职教育届倡导“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理念,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教育实践中也产生了对这一理念的片面认识,有人将其简单地解读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混为一谈,只抓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利化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根基”能力的弱化和窄化。

4 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亟待优化

宁夏现有的8所高职院校基本是由以前的中专院校合并组建而成,既保留了院校合并前的一些强势专业,又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了一些新专业。目前,8所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覆盖了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19个大类中的15个大类,共开设42个专业科类、108种专业。专业规模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4.1 专业点分布过于集中

2010年,宁夏高等职业院校共设专业布点175(143)个,计划招生排在前7位的有财经、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法律、生化与药品、文化教育等专业,共计140(119)个专业点,占宁夏高职教育专业点总数的83.21%,这说明,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集中,重复率偏高。以专业布点最多的财经大类为例,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所,集中在会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如果再考虑到普通本科、中职教育生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同类人员,就业竞争将十分激烈。再以“热门”专业物流管理为例,目前增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有5所。同一专业在不同院校不停地重复开办,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导致学校办学失去特色,办学质量下降。

4.2 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匹配度亟待优化

宁夏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三产业比重偏低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问题(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9.8∶50.7∶39.5。据中国经济网数据中心地方统计公报);在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又严重失调,工业增加值严重依赖于能源、重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对吸纳劳动力是非常不利的。目前高职专业设置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但与宁夏特色轻工业,如毛纺织、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医药、饮料酿酒、烟草、皮革加工、印刷等相匹配的专业则很少;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则较分散且重复率偏高,主要分布在财经、旅游、文化教育类,涉及金融业、现代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类的专业则很少。这说明,宁夏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处于被动适应产业结构阶段,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够。

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浅层次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出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及校企融合等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在宁夏的高职院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5.1 尚未探索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模式有:2+1实践教学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等等。宁夏高职院校在学习这些先进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工学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感到学无所用。这说明教学还未摆脱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二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如曾一度大力推行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首先明确岗位技能目标,做法是根据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之法,推出并确定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组合成模块。每一模块就是一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培养核心技能。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但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部分适合的专业也因仓促教改,缺少行业内专家的指导,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不得不放弃。

5.2 尚未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据笔者调查,目前宁夏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可用下表予以总结:

表3 宁夏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及评价方式情况表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课程分类\&评价方式\&考试\&考察\&作业\&作品\&报告\&论文\&模糊

评价\&理论

课程\&职业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实践

课程\&实验课\&\&\&\&\&√\&\&√\&实训课(校内仿真实训)\&\&\&\&\&√\&\&√\&实训课(企业真实环境实训)\&\&\&\&\&√\&\&√\&实习\&\&\&\&\&√\&\&√\&综合类

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结论:第一,绝大多数评价考核的是学生对该课程的短期记忆力,而非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多数评价是结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普遍;第三,缺乏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有效学习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第四,缺乏发展性评价,现有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专业发展促进作用有限。由此可见,目前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仍然沿袭了学科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5.3 外部配套政策滞后,制约工学结合走向深入

政府目前出台的法规政策只对工学结合从宏观上进行了劝告性的规定,内容缺乏确定性,执法的主体和手段也不明确,尤其是缺乏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使得规定本身缺乏对工学结合有效的约束。比如,有些文件规定对承担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但对给予怎样的优惠、如何给予优惠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是工学结合最重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质。可是,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还面临着实训学生的用工报酬、劳动保护、工伤保险、人员管理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抑制了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注:本文中大部分表格及数据出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经费统计手册》(2007-2010年度)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专业设置汇编》。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孔斌,吴轶勤,卜晓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3]井玉平.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3).

[4]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5]杨理连,张韦韦.进入工学结合“深水区”[J].教育与职业,2008,(10).

作者简介:刘媛(1975-),女,汉族,陕西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宁夏银川 750001

上一篇:我国大学培育海洋意识与教育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