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标底招标体系的风险与防范

时间:2022-05-14 07:47:43

浅析无标底招标体系的风险与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际上通用的无标底招标为大势所趋。但无标底招标对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与其相配套的监管保障体系还不完备,业主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就业主的风险与防范问题予以讨论。

关键词:无标底;招标;风险;防范;措施;业主;

中图分类号: 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无标底招标由于不设标底,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让投标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自由报价,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竞争的优势,从而大大降低了业主的投资成本。但利弊相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各项规范体制还不健全、招标方与投标方信息的不对称等众多原因,导致在无标底招标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风险,因此对风险的发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无标底招标的风险

从业主的角度无标底招标的风险分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同风险、不合理的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风险、招标机构的责任风险、建设主管部门管理风险、其他风险,如图1所示。

图1 无标底招标风险体系图

2.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在无标底招标中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两个后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一般指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做出的对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不利的行为。逆向选择指拥有信息少的一方做出的反映。针对招投标双方,我们把拥有私人信息的承包方称作“人”(agent),因不清楚承包商具体情况而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业主称作“委托人”(principal),这样以来,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业主和承包商在签订合同后,并不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委托-关系也容易失效。

如: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承包商通过提供与自己实际成本不符的价格信息,以争取中标的机会。而业主由于缺乏获得承包商信息的途径,同时也考虑到成本问题,进行了逆向选择,以致最后出现恶意低价中标的现象;投标者数量较少时,由于基准价的确定不准确以及招标人评标方法的不科学,造成不合理的高价投标者中标;多家有关联的承包商联合起来,对投标价格作假,以获得非法利益,形成了道德风险,如串标、陪标、围标、挂靠等现象。

2.2招标机构的责任风险

招投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所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相关的程序繁琐,对招投标中的参与者,特别是对业主来说,委托专门从事招标组织活动的招标机构就非常有必要。他们丰富的项目招标经验和充足的评标专家资源从各个方面确保了无标底招标的顺利进行,为最终确定满意的投标人奠定了基础。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招标机构在法律性质上还不明确,政企长期不分,处于无序竞争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难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招标人或者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2.3 合同风险

合同体系仍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合同参与各方依靠合同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不强,合同法律意识不足,施工过程中也很少参照合同进行,使合同失去了效用;合同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权利和风险分配不平衡。由此导致了众多风险问题,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出现的违约及工期、费用索赔现象;指定分包商承担的项目质量不达标和工期拖延现象等。

2.4建设主管部门管理风险

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仅依靠市场形成的约束机制和提供的价格信息,远不能保证招投标各方顺利的完成招投标活动。这就对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规范无标底招标的运行程序,还要随时出台政策和信息,充分确保无标底招标的有序进行。由于建设主管部门在无标底招标中肩负重大的责任,同时也就凸显了他们不作为产生的管理风险。

2.5不合理的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风险

无标底招标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配套体制还不健全,出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但是国内无标底招标的运行机制却基本上是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运行,这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结果不仅制约了无标底招标优势的发挥,更是产生众多因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问题而引发的风险。

3无标底招标的风险防范

无标底招标的风险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无标底招标效益的高低。因此,强化无标底招标的风险控制,对整个建设过程影响深远。下面是进行无标底招标风险控制的几点措施:

3.1工程保证担保和保险制度的建设

保证担保,即保证担保人向权利人保证,假如被保证人不能完成他与权利人签订的合同里规定的应由其履行的承诺,则交由保证担保人代替他履行,或者以其他的形式进行补偿。保险,即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交纳保险费,保险人对在合同中约定的风险事件,一旦发生造成被保险人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责任,或者当被保人死亡、伤残、患病时承担支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工程保证担保和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和经济损失补偿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和保险制度建设,对防范无标底招标过程中的恶意低价中标等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2建全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提别是在建筑领域,信用体系的发展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对施工企业的过往履约情况、工程建设质量等作诚信档案记录,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用资料向社会公布。逐渐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罚”的奖惩机制,可有效

3.3工程合同体系的完善与实施

业主和承包商的这些主要合同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合同体系。加强建设工程合同体系的完善与实施,对于规范招投标过程、降低无标底招标参与各方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如何实现工程合同体系的完善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增加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或容易发生利益纠纷的行为合同规范;丰富适合不同工程量清单的合同形式;平衡合同中业主和承包商风险和权利的分配;加强合同对一些预付款项的规定,从而减少业主和承包商的冲突;增加施工合同中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详细操作规范;强化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水平,提高合同参与各方的合同意识。

3.4构建更加合理的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

我国当前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众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标底招标优势的发挥。结合我国实际,主要可从无标底招标具体运行程序的调整和相关步骤的加强着手,使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更加合理。逐步完善无标底招标的运行机制,可以减少相关风险,而且完善无标底招标的发展。

3.5加强政府部门和招标功能

无标底招标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市场化程度有很高的要求,这使政府主管部门和招标机构功能的发挥,对防范无标底招标的各种风险产生了巨大作用,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的规范力度,充分发挥其对市场价格信息的传播功能,真正做到为招投标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招标机构则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受招投标管理部门及委托方的干扰,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4.结语

根据无标底招标的风险现状,从业主的角度来讲,可以将无标底招标的风险分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同风险、不合理的无标底招标运行机制风险、招标机构的责任风险、建设主管部门管理风险、其他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浩,杨威.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量清单计价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吴宣红.无标底招标风生水起.施工企业管理,2005.

[3] 王振强.英国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 高文福.无标底招投标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月.

[5] 牛波, 李晓钏. 建设项目中无标底招标的风险防范[J].科技信息,2008.

上一篇:概述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下一篇: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