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地位及影响

时间:2022-05-14 07:34:57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地位及影响

俄罗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抒情浪漫的俄罗斯的艺术作品富有内在的激情,生动、热情、奔放、淳朴,外表的典雅精致,压抑不住内在的热烈纯朴。在这样一个神圣浪漫的民族中,出现了一位非常人物――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把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融会贯通,创作完成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他常常把自己对现实社会和人们生活的种种矛盾认识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融入到音乐旋律中,赋予歌曲无限的魅力。

一、柴科夫斯基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之一。1840年出生于乌尔拉地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是当地矿厂的工程师,母亲原籍法国,喜欢音乐,会弹钢琴。柴科夫斯基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但1852年他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后又成为财政部的官员,直到二十三岁才进入带有西欧派倾向的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应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在他创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精神和经济上无私的资助,使得他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英国剑桥大学于1893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1月突然逝世,享年53岁。

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特征与艺术风格

在感受柴科夫斯基音乐时,他的两项伟大天赋总会被记取:他能结合鲜明流畅的管弦乐法写出滔滔不绝的优美旋律;他总是在音乐中表露自己强烈的情感。这造就了柴科夫斯基音乐震撼人心的抒情力量。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情感是人生情感。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人所共知的真诚,他把自己的感伤、怀旧、思乡、绝望以及他纤弱的内在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可怕冲突甚至被压抑得病态的爱情,都用音乐语言切实地表达出来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经常是在浓郁、震颤和压迫式的哀婉气氛中展开的,厚重的感情和明艳的对比,在一刹那间就已经攫取了听者的耳朵。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整体上比较统一,因为他坚持用古典传统手法创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的音乐继承了肖邦的诗情画意,李斯特的辉煌技巧,瓦格纳的和声因素,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风格演变。柴科夫斯基跟俄国知识分子一样,具有注重自身道德完善,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的生命价值观。

三、柴科夫斯基艺术创作的历程

1876年创作了舞剧《天鹅湖》。之后他创作了有三十多首歌曲,其构想和题材都不同,不少直接来自生活,很接近民间歌谣和民间舞曲,如《摇篮曲》《请勿离我而去》等。这期间创作的多为明朗的抒情歌曲,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如《别着急》。

1878-1885年和1889年这段期间他完成了最为著名的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而同时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创作也日益成熟。其中就有一些反映了他当时的心绪――企图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和矛盾,在一些作品中甚至出现了宗教哲学的动机,如《安息,忧伤的朋友》。

1877年《唐璜小夜曲》以歌剧风笔触作成,在模仿吉他声的前奏后,男中音就唱出这段相当有力的呼唤歌声。而在1878年创作的《在舞会上》。这是Op.38《六首歌曲》中的第三曲。受题献者阿纳托利是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这是一首简朴、清爽的歌曲,由圆舞曲风三拍子节奏贯串,旋律中充满深情。1880年《我好像是田野里的一棵小野草》歌唱出被逼嫁姑娘的悲哀,三节诗以同一旋律唱出,但伴奏却各自不同,全曲充满了戏剧力量。1884年是柴科夫斯基多产的一年,创作了《越过金黄色的麦田》《请不要问》《吉普赛之歌》《夜》《柔和的星光照着我们》,其中《吉普赛之歌》是Op.60中的第七曲,前奏的末尾使用了有特色的吉普赛音乐的音型,风格热情,旋律动人。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柴科夫斯基在国外很多地方旅行演奏。他的生活不安定,残酷的沙皇制度下的社会是黑暗的。这些都促使柴科夫斯基考虑祖国的命运,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了关于人生的意义的问题。像歌剧《黑桃皇后》《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还有许多歌曲《微弱的烛光熄灭了》《我和你在一起》《像从前我又孤独了》就是这类反映人生的题材。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柴科夫斯基也写出了许多热爱生活和明朗抒情的作品,舞剧《睡美人》交响曲《胡桃夹子》等。1888年他谱出的Op.65《法语诗的六首歌曲》。1893年大师写下Op.73六首歌曲。

四、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影响与贡献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他看到了追求幸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用音乐创作来反映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生活状况,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现实意义。正因为作曲家对俄罗斯的热爱是发自一种本性的、深沉的爱,因此他对俄罗斯社会现实才会有如此的深忧,柴科夫斯基的心里始终牵挂着他的祖国、他的同胞,正因为如此,他的音乐作品才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喜爱。歌曲伴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歌曲表达了人民对历史事件和故乡祖国命运的关注,歌曲帮助人们在专制制度压迫下保持尊严,并且与社会不公正抗争,歌曲鼓舞人民去追求美好的未来。俄罗斯城市民歌的音调常常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的旋律真挚感人,就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种深层的民族倾向是他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因而在演唱其艺术歌曲时,融入更多的民族情感所爆发出的戏剧性是他最大的特点之一。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风格是在宽广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是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语言中,除了俄国文化传统中的悲观主义精神外,其实也包含了积极奋斗的气息。他的音乐中往往流露出俄国民族音乐的特色,这种特色固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成因在于柴科夫斯基本人与俄国文学的紧密关联。他透过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文学作品,探索俄国人民的内心世界,了解俄国农民所肩负的生活之苦与阶级歧视下的心情,因此,柴科夫斯基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这种真正属于俄国人民的心声。

结语

总之,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从艺术价值方面来说,都是儿童音乐的优秀典范,是对世界钢琴艺术的宝贵贡献。他的多部作品是各国作曲家写作这类作品的模范,毫无疑问,几乎所有写作儿童曲集的俄罗斯作曲家都深受它的影响。不是每个作曲家都能象柴科夫斯基一样能够运用简单的技术手法和简洁明快的音乐语言创作出如此完美的、真正具有艺术性的、真诚的和真实的作品。

注释:

①《柴科夫斯基》甄咸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②《柴科夫斯基书信选》.高士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

参考文献:

[1]《柴科夫斯基―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埃菲利特•赫尔姆/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

[2]《柴科夫斯基》甄咸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3]《论音乐与音乐家》高士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

[4]《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

[5]《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逸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6月.

[6]《俄罗斯音乐之魂一柴科夫斯基》.毛宇宽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6月.

[7]《柴科夫斯基书信选》.高士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

上一篇:浅谈对秦铜车马的认识及复制彩绘技巧 下一篇:浅谈儿童舞蹈的创作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