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圆桌 第7期

时间:2022-05-14 07:30:45

《世界博览》2009年第12期的封面报道令我震惊,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对于这样的结论,我有些大吃一惊,论述也比较深奥,不过耐心读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无论市场还是政府,我们都不能过于依赖,政府应该监管市场,督促相关法规的执行,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干预市场,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我们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正反教训。不过政府干预怎样才算适度,确实需要谨慎把握,尤其是看问题要看到根本,比如扩大内需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激情与现实》一文让我很有感慨,因为我同学中就有毕业后当上了村官的。那位同学平常在电话联系时也常会跟我说起一些有关大学生村官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这篇文章使我对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有了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他们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广大农村地区,有思想,有文化,甘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他们也忍受着来自家人、社会甚至自己的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就是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如果得不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那对他们来说,这种对心灵的伤害绝对不是每个月一千多块钱的物质利益所能够抚平的。

无论是从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来说,还是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角度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将是我国迈向世界强国之列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而就目前来看,很明显。有关这项制度设计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河南 肖天全

《垃圾处理的江湖》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最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却带来了环境问题,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抱怨。还得深思这个“科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在台北的朋友说,他们垃圾回收搞的非常严格,有的一个瓶子要分成几个部分,而北京的垃圾桶换成分类回收的好几年了,结果都形同虚设,恐怕还不如以前方便捡垃圾的“分类回收”。

其实环保在西方就是首先从民众那里产生的社会运动,政府迫于群众的压力,厂商迫于消费者的压力才逐步跟进,无论是白色污染还是清洁能源都是这样。而中国有些地方却似乎是企业和政府部门打着环保的旗号来上一些“高科技”、“绿色”的“项目”,对真正的民间环保呼声却漠视甚至压制,这样弄出来的“环保项目。效率低下不说,往往只能适得其反。所以环保首要的还是人们意识的提高,而不是什么“高科技”。

北京 朱 军

《我的“讲座族”生活》勾起了我对北大生活的回忆,那时候――恐怕现在也是――北大的讲座是最多、最丰富,平均水平最高的,不仅吸引了许多学生,还有许多校外的,后来还专门有个词叫“北大边缘人”。当然这些“边缘人”不光听讲座,还比学生都认真地听各种课。

到我念研究生的时候,似乎社会上各种民间学术机构以及一些书店、茶馆擒的讲座也多起来了,这些一般参加的人不多,但是互动比较多,而且一般有专门的领域,比如传知行关注社会转型,自然之友的关注环保。不过到了外地工作之后,这样的机会似乎就比较少了,向来这些资源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吧?这也真是文化北京的重要魅力之一,中国没有别的地方可比。

宁波 粟 粟

上一篇:信仰者 下一篇:中国高校毕业生太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