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乐观坡

时间:2022-05-14 04:56:0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家之一。其文恣肆,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书画别有建树。1000多年来,世人不仅赞叹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更爱他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为民精神。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日,苏轼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道:“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道:“满腹智慧。”苏轼还是摇头。爱妾朝云回答:“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嘉祐六年(1061年),25岁的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被宋仁宗钦点为最高等,成为“百年第一”。年轻的苏轼踌躇满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是,“不合时宜”的苏轼仕途充满了坎坷。

熙宁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主持改革变法。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被迫离开京城调任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陷害,遭遇“乌台诗案”,以“讽刺新法、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之后开始了贬官生涯。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备受司马光欣赏的苏轼在短短的17个月里,从一名被贬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当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苏轼却唱起反调,说新法与旧法各有利弊,且推行多年,不可骤然废之。于是,苏轼又开始遭到“保守派”的攻击陷害。

苏轼的“不合时宜”并非任性所为、不识时务,他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全是为了国计民生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不栖身于高寒而栖于卑湿,原因在于有恨无人省。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无人省”的苏轼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但是,他总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一面。

遭遇“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作为犯官,没有住房,没有俸禄。

苏轼盖了五间房屋。建房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时节,苏轼不仅没有感到凄凉,反倒非常乐观地在屋子的四壁画起了雪景,还给房子起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雪堂。

苏轼申请了50亩的荒地,带领全家开荒种地。那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土坡上,非常贫瘠。可苏轼不仅没有感到它的贫瘠,反倒给这块地起名叫“东坡”,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东坡居士”。这就是“坡”名字的由来。东坡居士的名号凝聚了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和超然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豁达乐观始终伴随着他的坎坷人生。当他被贬至海南那个当时的蛮荒之地时,照样有自己的乐趣。他在《夜卧濯足》诗中这样描绘自己的心境:“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意思是说:晚上洗脚,盆里的水深得快到膝盖了,水凉了再加热水,非常痛快。洗完脚在明亮的灯下剪趾甲,感到很惬意。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好像老鹰脱离了羁绊,在高空飞翔一样。

随遇而安,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不断挖掘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苏轼为官多为地方官,且多为被贬犯官,但苏轼脍炙人口的为民故事却广为流传。

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中记载了苏轼断案的故事:一位绸缎商状告一位做扇子的商户。苏轼询问后得知,做扇子的商人赊了绸缎商两万钱的绸缎做扇子。不巧的是,做扇子的商人的父亲去世了花了一笔钱,又加上天阴下雨、扇子卖不出去,所以,两万钱一直还不上。明白了原委,苏轼让做扇子的商人取来20把扇子,他在上面画了些竹子、怪石之类。这20把扇子一出门就被以一千钱一把的价格抢购一空。于是,苏轼现场办结了这两万钱的案子。

这种“苏轼式断案”体现的是人文关怀。这只是苏轼为民的一鳞半爪。他在辗转任地方官时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所以,“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当地人们备下好饭菜,极力挽留将要离别的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按照苏轼的遗嘱,其子苏过将他安葬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的小峨眉山东麓。后来苏辙也葬于此地,其父苏洵也移葬于此。古往今来,三苏坟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前来拜谒。

上一篇:帮男孩告别“伪娘” 下一篇:一朵爱情花在春天里静静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