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洋“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座掠影

时间:2022-05-13 10:53:21

于润洋“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座掠影

4月24日下午,满鬓斑白、年逾古稀的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美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教授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步入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音乐学院演奏厅,为满场400余名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美学专题讲座――《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座所蕴藏和渗透出的丰富哲理给人以深远的启迪,现整理为文以飨读者。

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三个层次

于润洋教授以深厚扎实的理论学养,丰富宽广的人生阅历,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把他多年来“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思想精髓凝炼成主题报告内容。他以通俗易懂的言语,从“音乐的纯粹音响把握”、“音乐的内涵和意义”、“对音乐精神的阐释”等三个层次来揭示人们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他以翔实准确的背景材料,信手拈来的经典实例,清晰明辨的讲解思路,恰当妥帖的分析论述,给大家呈现出他对音乐作品的每个层次精辟独到的见解,使在座的师生深刻领略了不同音乐作品所蕴涵的三个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割裂开来的审美体验。

第一个层次“音乐的纯粹音响把握”,即对音乐结构实体的把握。任何艺术作品都概莫能外地体现着一种感性的东西,凭借它自身所潜藏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语言,人类的符号系统进行把握交流,而音乐更特殊,更感性化,只是声音符号系统,不是通过认识,而是通过非语言、非逻辑化的体验能力来感受。对音响的纯粹把握就是不加入其他非音乐的因素,跳出歌词、画面去分析,否则就不容易深入。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得以沟通的桥梁。当对作品的曲调、和声、对位法、曲式结构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时,有准确辨别作品时代风格的能力,“音乐的耳朵才能激起它的乐感”(马克思语)。

第二个层次“音乐的内涵和意义”。于教授讲:19世纪欧洲音乐界还有“音乐和外在社会没有关系,强调音乐最重要的是形式”的主张,他在此特别为大家推荐了德国音乐学家、评论家、美学家汉斯利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的某些观念,从中点击了几个关键词“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外来内容的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等观念,并适当地键入了自己对汉斯利克的研究成果,进行独到的理解和阐述,为音乐人重新认识和研究汉斯利克提供了重要指南。于教授说,整个音乐是一个符号体系,声音符号是情感符号,这种符号代表心理层次。那种纯物理上的东西是通过一种“异质同构”现象,使情感表现被艺术化后才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音乐的情感内涵是概括的,需要自己来填充的,当音乐被感受时才成为审美对象,它不是客体的,是反映在人头脑中的东西。它的美是潜在的、非确定性的和多义性的,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每次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是音乐作品常青的原因,因此体验音乐的能力和感受力是至关重要的。于教授说:“前两个层次同时发生,可以相互融合,但不可相互替代。”

第三个层次是“对音乐精神的阐释”,也即是对音乐内涵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不独为音乐艺术所专属,其他艺术也有,如梵高的名画《农鞋》,不同经历的人观后的理解也不同。理解是三个层次中最高的境界,音乐的艺术魅力都在音乐本体中,要探索背后最深层的东西必须深入进去,尽量缩短自己与作品的距离,包括历史间距。随着现代意识和作品的进一步融合,人们还会产生出新的理解,理解是自己对原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积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就不同。于教授选取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悲怆》进行体验和理解,把大家引领到一种鉴赏和理解音乐的新境界。

提供打开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金钥匙

于教授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悲怆》音响中的各个音乐元素剥茧抽丝般的剖析,以事实胜于雄辩般的现场说法,剥离出交响乐自身结构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只有抓住了每个乐章、每个主奏乐器、每个音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音色所代表着的不同实质涵义,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作品最原始的音乐思想和内核。他的这些理念使在场师生真实体验出那些不同音乐元素重组后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从而达到对艺术作品更深刻、更理性的理解和诠释。听者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感知感触进行相应的填充,于是音乐的精神也得到相应的阐释。他从《悲怆》的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人生遭遇、社会变革、同行的鄙视等方方面面所内化的切身体验出发,丝丝入理、环环相扣地分析作品所潜藏的深刻哲理,他通过对纯音乐音响效果的合理恰当的分析,把音符语言自身所有的那种独特诠释心声的功能说得到家到位,借助这种音响效果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再折射出如大海一样波澜雄壮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创作时代的现状、作者的心态,即:抗争、无奈、悲哀。于教授说:第四乐章的强烈悲情,即使不了解这首作品创作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人,也不可能认为这是一部表现快乐的作品。尽管作曲家的理解与后来人的理解有一些偏差,但由于音乐音响效果的超越时代的力量,观众被它引领着一下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经于教授的讲解,现场再听《悲怆》的实际音响效果,顷刻间,一种立体的、生动的、具有画面感应的场景进入了人们的脑海和心里,音乐一止,观众随即报以热烈而经久的掌声,这真诚的掌声明白地诠释出观众已经被于教授精彩的讲解所吸引和打动。

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从事技巧专业的音乐人要多看书,多从理论修养上提高自己;从事理论工作的音乐人要多听音乐,多从音乐本体中去认识音乐的最本质的东西,努力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音乐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音响的发展历史,因此于教授特别强调从事音乐事业的人要对音响给予特别的重视,不听音乐,就不能从音响中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的深刻内涵,也无法达到高层次的理解;而从事技巧演奏者倘若不看书,不接受观念上的引导,视野就狭窄,缺乏理性分析,容易导致盲目,影响音乐表现力的正常发挥。反之亦然。于教授把理论与技巧间的辩证关系说得晓畅明了,发人深省。

他还讲音乐是作曲家心理的一种体现,音乐里的感情与生活里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要想把音响结构变成感情,需要人们进行体验,而对音乐的体验又不能离开原作品,因此要听大量的音乐作品,要迷恋音乐,广泛地迷恋音乐。学声乐的不只听歌剧,还要听室内乐、交响乐,在“迷恋中”不断积累、丰富、发展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自然就会帮助提高驾驭和表现作品的能力。

于教授的讲座用词妥帖、语气缓和、论述严密、逻辑性强,处处散发出其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美学灵活驾驭的深厚功力。深奥的音乐美学理论知识,在他的循循善诱和悉心点拨下变得脉络清晰、可品可视。

由于于教授在音乐美学中他所涉及的领域内出神入化般的掌控把握,在场师生仿佛被他导游着观赏了一幅幅秀色可餐的美景,沐浴了一场久违的甘露,对音乐美学、音响学等音乐知识有了醍醐灌顶般的彻悟。于教授的讲座充满了丰富的哲理性和趣味性,为我们开启着体验和理解音乐内涵的智慧之门,拂去萦绕在心头的层层迷雾,也拨亮了心中若明若暗的灯光,这盏明亮的灯光,必将照耀着这些学子们前行的方向。

陈立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理念的创新 实践的探索 下一篇:指挥家、作曲家阎惠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