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保存和边界方言的定性、源流问题

时间:2022-05-13 06:12:23

方言保存和边界方言的定性、源流问题

蛮话词典,陶寰主编,中西书局,2015

《蛮话词典》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陶寰副教授主编,著名方言学家潘悟云、郑张尚芳两位先生参与审订,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1月出版。

苍南蛮话(又叫平阳蛮话)是分布于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龙港、金乡三镇境内的一种汉语方言。本词典是第一部对蛮话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介绍的著作。全书的写作体例与李荣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分卷本》一致,分为“引言”“凡例”“音节表”“词典正文”“义类索引”“首字索引”等几个部分。全书共收词8000余条,每条词附有国际音标和释义,以蛮话常用俗语作为例证,并对一些常用词的文字使用进行了考释。

蛮话地区历史悠久,移民众多,蛮话兼具吴语和闽东方言两种方言的特色。本词典所收词条偏重历史文化,充分反映蛮话地区的历史人文风貌,同时也为解决蛮话的系属以及边界方言的判定等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下面具体讨论本词典的学术意义。

一、提供了汉语方言保存的蓝本

曹志耘先生多次提出了方言濒危和方言保护的问题。曹先生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方言的濒危:(1)语言政策中对方言缺乏明确的规定,方言的语言地位低。(2)使用范围极为有限,如目前学校、公务、传媒等正规场合一般不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在不少家庭里方言的用途也在减少。(3)有言无文,无书面语和书面文献(粤语除外)。[1]蛮话所在的苍南县内,温州话一直是强势方言;加之现今普通话的影响,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已经放弃蛮话,蛮话已经成为一种濒危方言。

对于濒危方言,就要有方言的保护和保存工作。曹志耘先生区分了保护和保存这两项不同的工作: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而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2]前者是政府层面的工作,而后者主要由学术界来承担。本词典做的正是方言保存的工作,并为如何进行方言保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蓝本。

本词典在方言保存上做了四项工作:

1.记录了使用蛮话的方言点,详细到了村一级。过去的方言认定不要进行到乡镇这一级别,而本词典详细到了村一级。确定蛮话在苍南钱库、金乡、龙港三镇共186个行政村中使用。对于濒危方言,确定到村一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完整地记录了蛮话的完整音系和详细的词汇。本词典除了收录了8000余条词,还提供了一份蛮话完整的同音字表。

3.记录了蛮话的内部差异。本词典的音系部分主要以钱库作为标准,同时还比较了其与北乡腔(缪家桥)、南乡腔(括山)的区别。

4.本书作者对词典中涉及的所有词汇进行了录音。音频文件对于保存方言具有更加直观、重要的作用。

这四项工作,都可以为今后的方言保存工作做重要的参考。

二、构建了确定边界方言的原则

由于蛮话兼具瓯江片吴语和闽东方言的特征,因此在方言属性这个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多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蛮话属于吴语。颜逸明先生、傅佐之先生根据蛮话塞音、塞擦音声母三分等特征,认为蛮话属于吴语。[3]另一种看法认为蛮话属于闽东方言。郑张尚芳、潘悟云、秋谷裕幸等先生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认为蛮话属于闽东方言。[4]

解决蛮话的属性问题,同时也是在构建确定边界方言属性的原则。本书作者认为蛮话的性质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应该从源和流两个角度考察,考察源流也不应该仅仅就蛮话谈蛮话,应该在整个吴闽关系的大框架下来谈。

本书作者比较了蛮话与吴语、闽东方言的特征,发现跟处衢片吴语相比,蛮话更接近闽东方言;但与一般的闽东方言比,又深受吴语影响。作者因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吴闽地区原来属于古吴语的分布范围,吴闽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吴闽连续统,而蛮话正好可以位于吴闽连续统当中闽东方言和吴语处衢方言的中间环节。

也就是说,本书作者不是离散地来看待边界地区的方言,而是从连续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笔者很赞同这种做法,对于边界方言来说,重要的不是确定其到底具体属于哪个方言区,而是要准确地确定其与周边方言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准确地定位其在这些周边方言之间处所的位置。

三、思考了方言形成和演变的理论问题

本书作者还思考了方言形成和演变的理论问题。

作者认为,方言形成和演变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要素:(1)基础方言;(2)中原汉语在南方方言中遗留的层次;(3)地方权威方言的影响;(4)方言间的横向影响;(5)方言自身的演变。

本书就是从这几方面讨论了蛮话的形成和演变。在基础方言方面,作者认为东南一带原来是古吴语的分布范围,所以蛮话也是从古吴语发展来的;而吴语和闽语差别的大小,正是在于两者所受中原官话影响大小,蛮话受中原汉语的影响,也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在地方权威方言方面,瓯江片吴语对蛮话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蛮话在音系上与吴语表现得这么相像;而金乡话对蛮话的影响,则可以看成是方言间的横向影响。这一研究,对于方言形成和演变等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然,我们认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方言的形成和方言的演变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应该加以区别。方言的形成是就方言的产生过程而言的;而方言的演变这是方言产生之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本书的作者指出蛮话是古吴语的一种,那么古吴语的形成才真正涉及方言的形成;至于蛮话何以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主要是涉及古吴语的演变问题。当然,关于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总之,《蛮话词典》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不仅为濒危方言乃至一般方言的保存提供了可靠的蓝本,也为边界方言的定性问题以及汉语方言的形成、演变等理论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看法。

注释

[1]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2]曹志耘:《论语言保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3]颜逸明:《浙南吴语和闽语的分界》,《方言》1981年第1期。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方言》1984年第2期。

[4]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方言》1984年第2期。潘悟云:《苍南蛮话》,《温州师范学院(哲社版)》1992年第4期。秋谷裕幸:《浙南的闽东区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2005年版。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人口战略的多维法治透视 下一篇:本雅明的“哥白尼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