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学风建设工作研究

时间:2022-05-13 06:13:04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学风建设工作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是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学风建设工作的成与败,必然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对学风建设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必须重视辅导员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 学风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97-02

所谓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程度的综合表现及所形成的群体性风格,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1]高等学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学校学风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置身于踏实、务实、求实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每天都会被熏陶,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以适应所在群体的学习氛围,并利于最终养成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与意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教育者、引导者与服务者,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与认可,辅导员对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检查力度、执行态度将直接导致一个班级、专业、学院的学风建设的层次,重视与发挥辅导员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必要的、积极的和重要的。

一、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3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原始意义的精英教育。正是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体上学风氛围较好,学生积极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同样存在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不正学风。如课堂玩手机、上网,课下交友、聚餐、玩游戏等不良习气,直接导致学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学位岌岌可危,甚至考试舞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紧张学习,很多孩子认为到了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尽情享受生活,把主要精力用到了谈情说爱、学习娱乐、旅游交友等享受上,认为只有考试的前两周才是学习、加班、熬夜、废神的时刻。不明确学什么,怎么才算学好,学到什么地步。

2.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部分同学专业课学习上已经费力,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学习优异的同学,也只是专业课上的优异生,并不注重对横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传统文化、社会人文等知识领域了解匮乏。

3.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学生只知道大学上课要记笔记,期末找老师辅导、划范围,查询近几年的考试试卷,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没有预习、复习。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将考试的及格希望放在与任课老师拉近关系上,不会学习。

4.专业技能锻炼缺乏。笔者所在学校为师范类学校,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为从事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如讲课、表达、文字书写等。但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自身锻炼,对学校采取的各种旨在提高从业能力的活动不积极参加,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就业时后悔莫及。

二、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

(一)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干扰

绝大多数学生都从高中老师、家长或其他渠道听说过,“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上了大学就不用吃苦了”等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加之进入高校后,远离家长的监管,使学生放松了学习,尽情享受“自由”,专业学习反而成了副业,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

(二)学习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的授课多是以专业分类,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大纲进行选课、上课,对于其他非专业领域知识接触的较少,在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学术报告较普遍,提供给学生接触多方面知识的途径较多,但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按学生主观学习意愿进行自主选课学习的途径还很遥远,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以前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班主任、家长的督促、检查,甚至是强迫学习。而大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但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等待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矛盾完全的显示出来,不会学习的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一门课程,学得支离破碎,前后无法融会贯通,期末考试挂科不断,甚至学位岌岌可危。

(四)时间观念不强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还有好几年毕业,不用急着去准备就业,专业考试及格就行。但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是靠每天的锻炼与积累。而大学四年更是转瞬即逝的,任何锻炼的机会都是浪费不得的。

三、创建良好学风的做法

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我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协调人,辅导员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优势,确立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

在辅导员负责与协调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专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新生入学开展主题讨论班会,就“学什么、怎么学”进行讨论;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学院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每两周开展一次,邀请本专业副教授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前沿、重点知识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

(二)开展专业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专业书籍

根据每个班级的同学人数,由专业老师提供该专业领域内最权威图书书目,用立项争取的资金进行图书统一采购。按学号每人一本,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阅读。辅导员组织各班成立读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抽取学生为大家讲书、评书。按照一个班级50人,每个学期18周计算,三年时间,每人可以读完50本专业性的书籍,这对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邀请外专业老师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调研并汇总学生的知识需求,由院长进行协调,邀请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感兴趣的各学院老师为学生讲座。如邀请文学院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学院老师讲解怎样欣赏音乐,美术学院老师讲解如何欣赏书画,邀请地理学院的老师讲解中国“旅游圣地”等,引导学生多接触其他领域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

(四)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提高从业能力

师范院校学生毕业面对的是教书育人,从职业技能上而言,书写与表达是最主要的。练习粉笔字书写上,学校为师范生订制了小黑板,人手一块,要求练习。我院辅导员为了加强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要求各班级统一复印字帖,每天按规定书写,安排书写好的同学进行检查与修改,经过一年的练习,学生的粉笔字书写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练习讲课上,要求学生干部将初高中的专业课程分解到每名同学,每天早上由一名同学到讲台进行模拟讲课,并找人进行视频录像,一周汇总后上报辅导员老师检查;学院要求早上第一节有课的教师早到班级5分钟,对同学的讲课予以现场的点评。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将辅导员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具体落实与检查管理。同时,辅导员也能更好的起到学校与同学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真正做到教育、管理、引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36.

[2]金广春.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与学风建设[J].才智,2009

(25):190-191.

[3]杜伟,赵建磊,石琳,高校班主任在创建优良学风中的作用.中医教育,2010,29(3):54-56.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课例研究 下一篇:关于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