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省情 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升级版

时间:2022-05-13 04:14:41

立足省情 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升级版

在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升级版,是解决安徽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现实选择,是顺应群众期待、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要求。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003年,安徽省做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编制和实施了生态省规划纲要,并将“生态安徽”建设列入“861”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态安徽”建设。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生态强省,2012年正式实施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总体上看,安徽省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

(一)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保持优,主要支流为良好。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保持优,淮河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保持。2012年,全省污水处理率(县以上)达85%,在全国处于前位8(全国接近8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7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4%,较2011年上升2.3个百分点。

(二)大气环境整体较好

2012年,全省16个地级城市中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合肥市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5%,其中,铜陵和黄山市为100%,合肥市为87.2%,其余13个市均在90%以上。总体上,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为维护我国中东部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安徽省森林覆盖率为27.53%,在全国排名为18位。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1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水环境和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突出

巢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还位列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安徽省沿江地区酸雨比较严重,全省主要城市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年1月24日至28日,安徽省持续遭遇了严重雾霾天气,是对安徽省污染问题提出的严重警示。

(二)水资源形势紧张

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而水资源时空分布又与人口、经济分布不相协调,皖北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按照目前水资源供给能力测算,预计皖北地区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大约为15%。

(三)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011年,安徽省每万元GDP能耗0.754吨标准煤,居全国第21位,但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万元GDP能耗是上海的1.2倍,是江苏、浙江的1.26倍,也高于同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能耗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和23%。全省亩均建设用地GDP 4.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四)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郊结合部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白色污染严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均只有1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58%左右。农村集中式饮用水设施建设落后,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问题显现,重金属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堪忧 。

三、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部分是由自然本底因素决定的,如皖北的水资源缺乏问题。更多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优

工业中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大,煤炭、电力、钢铁、有色、汽车、化工、建材等产业比重偏高,2011年七个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46.8%;2012年,安徽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7113.8万吨标准煤,增长6.3%,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83.8%提高到85.4%。另外,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工业集聚度明显偏低,2011年,安徽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为3829.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4.2%,比江苏省低24个百分点,这也是安徽省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原因之一。

(二)以循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落后

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相当差距。2012年,江苏通过验收或正在创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占工业园区总数75%以上。而安徽省目前只合肥高新区、经开区等少数几个园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还未正式开始,各类工业企业只是在空间上聚集,企业间耦合度不高,没有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三)农业经营分散、粗放

目前,安徽省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而且农业主要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农业增产、稳产主要靠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外部投入品使用量的增长。根据第一次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全省种植业农药使用量(折纯)达1.5万吨,化肥使用总量(折纯)达310万吨,利用率均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污染土壤、水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劳动力和资金缺乏,全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全省水产养殖污染物处理率低于20%,全省多数大中型水面,因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四)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除乡村道路建设以外,全省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公共卫生和污染物处理基础设施长期滞后。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进城,使得农村居民点空心化、村庄布局无序化、村庄管理放任化日趋明显,使得农村脏、乱、差问题更加突出。加上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也一定程度造成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

(五)快速城镇化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安徽省居民生活天然气覆盖面已经扩大到15个地级市和19个县级区域,城镇生活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如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各类污染物大量增加。2011年,安徽省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在全国排名第8,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其中,合肥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而且60%以上是近5年增加的。此外,安徽省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占消费总量80%以上,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也造成大气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四、相关建议

作为发展中省份,加快发展仍是安徽省的首要任务,但在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应立足安徽省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保证安徽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同时,使江淮大地天蓝、地绿、水清,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升级版:

(一)加快构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国土空间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出台实施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皖北、皖中、皖西、皖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秉赋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在重点工作、目标要求上都要予以区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快推进以各类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化改造

园区循环化改造,不仅使园区转型成为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高地,更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地。建议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机遇,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转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支撑经济持久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细颗粒污染物(PM2.5)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中,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要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循环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绿化工程,扩大水域面积,优化美化生态环境。

(四)加快发展壮大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节能环保产业

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加快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节能建材及环保材料等优势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就安徽省来说,一是要着力解决好巢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区域性水污染问题;二要以PM2.5防控为重点,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汽车尾气和施工场地扬尘治理力度;三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四要抓好美好乡村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打造生态文明升级版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安徽省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基础上,更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建议在省级权限范围,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和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以资源性产品价格、环境成本价格等改革为主要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财税、收费等政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努力破解一些影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的制度。

上一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青海省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影... 下一篇:烟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