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净化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时间:2022-05-13 01:36:29

生物净化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盐城市是一个拥有582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市,沿海滩涂面积685万亩,是大西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是“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盐城滩涂湿地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之美称。

盐城市沿海独特滩涂湿地风光,世界独一无二的两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宾朋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丰富的滩涂资源、改革开放后的优惠政策,是海内外客商考察投资的热土。

为此保护好盐城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天责。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化工产业的兴起,使我市沿海环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加快发展沿海经济与保护环境新形势下,我市确立了“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新理念。为切实保护好沿海生态环境。现就“应用生物净化治污技术,改善沿海生态环境”,谈一些粗浅想法。

生物净化治污技术是利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藻类)的吸收、分解、转化功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一系列作用,降低、减少废气、废水中的有机、无机物及有害物质,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生物净化治污技术完全符合“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要求的先进适用技术,该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行成本低,使用周期长,治污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又好又快又省的治污技术。

同时,生物技术治理污染使用期长,如生态公益林生长有效期可达几十年上百年。而且生物治污主体――动植物又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农副产品。如生态公益林中的银杏、杜仲,湿地生态池中的芦苇、香蒲、鱼虾、贝类、水禽等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生物净化治污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实行良行循环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生态公益林,改善厂区大气环境

我市沿海在植树造林、绿化海疆、发展经济、改善沿海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建国初期我市在新围海堤上营造了一道道刺槐防护林。

60年代东台、大丰、射阳三县兴建了3个万亩以上县属国营林场。沿海十大国营农场都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在入海河道、沿海公路都营造了河堤路道防护林。这些林木对于涵养资源、固土护堤、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调节气候,防风减灾,发展林业经济等方面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为了美化优化沿海林业结构,1983年省市科委下达专项经费在射阳林场百亩土地上,选植了适合沿海滩涂生长的百余种林木,建立了我省第一个沿海百亩林木园。在新洋港南岸西潮河闸南一公里海堤上选植了阔叶、针叶常绿树种,更新了几十年来的单一的刺槐林。在响水县七套乡营造了以杜仲、银杏等为主体的农田经济林。如今这些林木项目都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随着沿海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在新形势下,我们在注重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应充分发挥林木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烟尘等净化空气的特殊功能。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有效改善化工园区的大气环境。在有“三废”排放的工业区,要选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吸纳烟尘粉尘的树种。具体可分十种情况:

1、在燃煤、燃油工业区有大量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应选植柳杉、龙柏、罗汉松、青冈栎、白玉兰、广玉兰、楠石、香樟、女贞、桂花、棕榈、银杏、垂杨柳、朴树、枫香、合欢等树种。

2、在氟化氢排放的厂区,应栽植柳杉、香樟、银杏、垂扬柳、朴树、合欢树等。

3、在有氯气排放的厂区,应选植女贞、桂花、木槿、棕榈、水杉、垂杨柳、朴树、合欢、刺槐等树。

4、在粉尘烟尘、降落的厂区要选栽雪松、龙柏、罗汉松、广玉兰、香樟、银杏、榔榆、朴树、刺槐、苦栋、乌桕、黄连木、丝棉木、栾树、珊瑚树吸滞烟粉尘强的树种。

5、在有上述气体、烟粉尘排放的综合厂区,可用上述多种树种进行科学搭配,混合栽植。

6、在沿海其他工业区、港城港区、物流区、办公区、住宅区等都要营造生态公益林。

7、在海堤、河堤、公路等地要根据各自的需要,营造护堤、护岸、护路林、防风林、水土保持林。

8、在农田、牧场、鱼虾池等种植业、养殖业区,要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9、在村庄、居民点要大搞四旁绿化。总之在沿海凡能造林绿化的地方都见缝插针植树造林。

为了更好地增加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在植树造林中,要注意各树种的科学合理搭配,做到乔、灌、草、常绿、落叶、针叶、阔叶树结合,绿化、美化、香化结合,绿叶、红叶、紫叶、金黄叶结合。做到四季花香,月月鲜艳,努力将我市沿海打造成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沿海湿地生态大乐园。并尽早建设大丰海涂主题公园。要借鉴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两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进一步扩大水绿面积,增加景点建设,努力将两大保护区建设成湿地之都的精华,水绿盐城之明珠。

二、建设“湿地生态塘”,处理工业污水

“湿地生态塘”,是应用生物系统中各生物种共生及物质循环的原理,在生态塘中种植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养殖滤食性好的水生动物,培养耐污性强活性好的微生物,构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风能作用下,通过“生态塘”中的多条食物链中物质转移、分解、吸收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污染指标,逐步改善水质,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既净化水质又获得农副产品的目的,使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实现节能减排、污水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的目的。

我市应用生物净化技术处理污水、减轻污染、改善沿海生态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近10年来,由于海水富营养化加重,导致我国各大海区赤潮频频发生。给海洋渔业海水养殖造成极大的危害。然而近几十年来盐城海区基本没有发生灾害性赤潮,其原因:一是我市沿海排入海洋污水相对较少,近海区海水污染较轻二是我市沿海滩涂有30多万亩芦苇滩地,60多万亩海洋贝类和2万多亩紫菜。芦苇是公认的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文蛤、青蛤、四角蛤等滤食性海洋贝类,具有很强的滤食净化功能。一只4~5cm的贝类,一天可净化60公斤海水,所以,人们形象称贝类为“活的水质净化器”。紫菜能吸收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可减轻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这些都是我市海区没有发生灾害赤潮的重要因素。

以上众多减轻水质污染、改善沿海生态环境的范例,给我们很大启迪,为我们应用生物净化治污技术,改善沿海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我们可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生物净化水质的理论与实践,建设“湿地生态塘”。我市沿海大面积苇鱼场、芦苇滩养殖对虾、芦苇滩治理化纤厂、制纸厂污水等,实际上就是自然“湿地生态塘”。只是这些生态塘水生动植物品种较少,净化功能相对单一罢了,我们现在要建设人造“湿地生态塘”,要种植多种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发挥各种生物净化污水的特长与优势,形成多功能综合治污能力净化污水,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湿地生态塘”,可在工业污水集中排放区,利用空闲荒地或滩涂潮上带,进行低标准围堰。在围堰内栽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将经拦网沉淀预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引入一级湿地生态塘,使污水在水生植物作用下得到初步净化,然后再将污水注入二级、三级湿地生态塘,进一步净化。

(一)一级湿地生态塘

一级湿地生态塘主要由池塘、进排水闸门、水生植物组成,一级生态塘,生物净化主体是挺水、浮水、沉水植物。

(二)二、三级湿地生态塘 将经一级湿地生态塘初步净化的污水,注入二级生态塘。二级湿地生态塘,除栽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外,并视水质情况,科学合理放养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及螺蛳、蚬子等鱼贝类和鸭、鹅等水禽。实行水资源再利用,使污水在净化中利用。同时又使污水在利用中净化,还可视二级生态塘水质情况,建立三级湿地生态塘。

通过“生态公益林”吸收厂区有害气体,吸滞烟尘粉尘,净化厂区大气环境利用水生动、植物吸收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工业污水,我市沿海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

上一篇:国画大师齐白石 下一篇:忙碌的退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