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规划

时间:2022-05-12 11:52:51

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规划

摘 要:现代园林绿地规划是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战略任务内容之一,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治噪音,监测环境,以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对于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规划

1 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

1.1 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对于空气可以起到明显的净化作用,据科学家实证研究证明,城市园林绿地对于CO2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而且对于部分有害气体诸如收氯化烃、氯气、二氧化硫以及空气粉尘等具有良好的吸收、阻滞、过滤作用。

1.2 防治噪声公害

城市园林绿地对噪声可以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噪声波被树叶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使声音减弱以及噪声波造成树叶微振而消耗声音的结果。据日本近年测定,宽 40m 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 10~15dB,绿化的街道可减低噪声 8~10dB。

1.3 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

园林绿地具有呼吸蒸腾作用,在夏季其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大量热能,降低了上空的温度。据科学测定,夏季晴天城市道路及建筑等铺装面气温比林下绿荫地面高16℃,土面比草地气温高3℃。冬季又因散热量较空旷地少而使气温略高,从而缩小了气温差和日温差。

1.4 保持水土

研究调查显示园林绿地的蓄水能力是非林地的20 倍左右,水土流失量比例为1:44。当雨水下落时,树冠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击,防止表土的流失。同时,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树下大量的枯枝落叶、苔藓等覆盖物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也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1.5 监测环境污染

城市园林的另一功能就是环境监测能力,城市园林绿地中很多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比人和动物要敏感得多,当环境污染到一定程度时,园林绿地植物会出现明显的“信号”,例如:用紫花苜蓿、连翘、红松、杉、白松可监测二氧化硫;美国五针松、落叶杜鹃、郁金香、梅可监测氟化物;用雪松、紫丁香、马尾松、落羽杉可监测氯气及氯化氢;用牡丹、矮牵牛、丁香、杏可监测光化学烟雾;用柳树、女贞可监测汞;用向日葵可监测氨。

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策略分析

2.1 居住绿地

城市生活园林绿地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绿色温馨的自然界之中,给人一种舒适和安逸之感,城市居住绿地的规划,应该结合多方面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中小型居住游园城市绿地,就要考虑城市居民的便捷性以及舒适性,可设置些座椅及简单的娱乐设施器材,在其绿地布局上多采用草皮或吸湿性很强的沙质铺地,像广场上,可多采乔木灌丛栽培,以遮阳避晒。

2.2 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公共绿地规划

公园园林绿地在城市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多在城市中心位置,便于节假日市民去游玩,但对于公园园林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公园园林绿地的承载能力,因为在市区位置多数人口较为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分区规划与公园规模有必然联系,如果既要保证公园规模又有考虑绿化环境建设,其动工规模不宜小于1000m2,随着以往公共绿地的指标为 3~5m2逐步到现在 5~10m2,足以说明公园实施面积规模大小要结合其周围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公园的活动性质等因素;另外,对于城区中公路和公共绿地的设计上首先要从考虑能够降低车辆的噪音,为行人行车提供遮阴等方面开始,道路两侧种植乔木效果最佳,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所以道路环境和公共绿地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视觉因素,综合多方面考虑,协调搭配,共同创建优美的绿地景观。

2.3 生产、防护城郊生态绿地规划

对于一些有污染的工业厂区的园林绿地设计上,要考虑主要以抗污染、吸收污染功能为主,通过园林绿地可以有效的降低厂区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另外,在城郊生态绿地的规划上,多以防风固沙的功能为主,组建高大密植的乔木群,可以减低风速,阻止风沙天气出现。

2.4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尊重人文观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设计与规划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按 “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创作的基础。优秀的园林绿地:其一,必须以人的目的、需要、价值观、行为习惯相适应,不但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美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在其中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快乐;其二,城市园林绿地是风景中最具艺术性的作品,它在寻求场地、空间、文学的完美融合以求达到“生境”“画境”“意境”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倪建国.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S1)

2 蔺银鼎.对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1(6)

上一篇:张掖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探讨 下一篇:关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审美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