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5-12 09:57:18

“科学探究”的有效教学

摘 要:科学探究被摆在化学新课程的核心位置,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它贯穿于各年级的化学课中。本文以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为前提,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地完善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34-1

在化学新课改中,科学探究被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核心位置上。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它贯穿于各年级的化学课中。那么,科学探究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得如何呢?对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无论是备课还是评课,教师要始终明确一个道理:是学生要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而不能让学生光看我们的表演,而自身得不到训练。我们在组织教学环节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很自然地增加知识,提高能力,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如何真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课题的有效性

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某些教师把科学探究当成教学的唯一模式,把所有知识都以探究问题出现,结果既浪费了时间重点知识又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面对此种现象很多老师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呢?”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呢?这是保障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1)值得探究的知识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值得探究的知识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例如:

①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等。

②化学基础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等。

③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钠、铝、氧化铝等。

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汽车尾气、酸雨等。

(2)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学生的因素是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例如有关在氯气的观摩课中老师提出探究课题“探究燃烧的现象”,这个问题对高中生来说,就不值得探究,因为学生仅凭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但是下面的探究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是燃烧”这个问题就值得探究,学生初中学过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了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而课上学生看到铁铜等物质都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学生肯定会想到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总结上面的讨论,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实验价值”的知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找准了实验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科学探究的学习时间

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需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其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探究学习时间的把握,就成为影响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把握探究学习的时间呢?

第一,要优化小组探究成员的组成,通常以4到8人为宜,且要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动手能力等,并设立组长、记录员等,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规定时间内尽量完成布置的任务;第二,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呈现方式,争取以最精确、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减少套话、废话;第三,要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对学生所要面对的探究问题进行控制,既不能过少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也不能过多而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第四,要精心设计探究环境,尽量避免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第五,要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用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三、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听过某些化学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是科学探究,可是老师却步步分析,步步启发,结果又成了老师统一讲授下的“照方抓药”式地做实验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有的课,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很多,学生一直在做实验、讨论,教师讲述强调很少,一节课下来听课教师都感觉混乱,学生的感觉可想而知。这就是没有处理好科学探究中教师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科学探究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过多,教师代替了学生,导致学生自主性不够,探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引导过少,学生开放性过大,有时甚至偏离了探究的方向,探究盲目性过大,目的性不强,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引导”程度的把握,也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如何理解“引导”?引导不是告诉,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告诉,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能发挥探究的功能,因而教学的探究性程度就小。引导时要处理好“控”与“放”的关系。该控的时间,要控制的好;该放的时候,要放的充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控”与“放”呢?凡是学生经过讨论或实验、调查能够弄清楚的地方,就要放;凡是放开后学生无法探究(超出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的地方,就要“控”。

实践证明,科学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思考发现问题、开放创新求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上,我们探究并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的价值,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以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为前提,不断地完善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这才是新课程倡导的真正教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策略初探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