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会找“眼”

时间:2022-05-12 09:30:08

写作文会找“眼”

陶行知先生鉴往知来,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新举争春的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慧心去发现文眼,紧扣:文眼播撒全篇,便能让他们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灵心识“眼”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乏意象连绵的诗歌、脍炙人口的故:事、形散神聚的散文、明思纠行的寓言。这些作品无不经典、无不:传神。而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有它们的眼睛。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所谓的诗眼即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比如:世称“张三影”的张先在《天仙子》中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移情于花,让人倍感妙趣,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此评价“‘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而这个“弄”字即为此词之眼,谓之日“词眼”;又如:古诗《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字,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诗人由原来的“有物可对”到后来的“无物可对”,谓之日“诗眼”。而“文眼”即为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由此,发现文章的眼睛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发现?智者见智,愚人自有愚法,下以“文眼”为例:

二、慧心用“眼”

找到了文眼,就应该让它在老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事半功倍。“戈,利器也,何使?”

1.初步感知,窥其文眼

学生的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文章紧紧围绕“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抒发了广阔的情感。作者首先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潞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孩子本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本就不应该承担战争的责任,对此聂将军“立即叫前线部队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悉心照料,因为他深知“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时,还没有忘记“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孩子们路上吃。”并且为了减少彼此的痛苦和仇恨,在善意规劝之余直白地表达了中国人民至死不渝的信念“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2.局部探究,细揣文眼

教师的课堂点拨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找出文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点拨,以“文眼”切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设铺垫,顺路拓出,启迪学生循路入境。

3.登高望远,融化文眼

师生共同总结这一步是在学生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进一步解“为什么”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关系到对文章写法的深入探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再次去品读全文,反刍并融化文眼,登高望远,彻悟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总体印象的把握。

《孙子兵法》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篮斯之谓也。抓住“文眼”,何愁授渔?

上一篇:浅析新课改中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下一篇:行动导向教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