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盼望”辨析

时间:2022-05-12 09:11:47

摘 要:“希望”和“盼望”都可以表示期待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但有时“盼望”不能替代“希望”。为了探求其中的规律,本文从“辨析相异语素、分析语境适用和分析语体适用”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希望”和“盼望”的异同。“希望”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盼望”只可以作动词;“希望”相对于“盼望”主观性比较弱,有时可用于否定式并可被量词修饰;两者大多用于书面语。在文学作品中“希望”比“盼望”使用得更加广泛。

关键词:“希望” “盼望” 同义词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语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口语中,其中大多数可以替换使用;但在书面语运用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仔细辨义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成百上千,一一列举不能穷尽,本文就“希望”和“盼望”这一组同义词进行多角度辨义,以探索同义词辨义的普遍方法。

一般认为,“希望”和“盼望”作为同义词都有期待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的意义。

(1)然而影片中坐在桌边的人却不知底细。观众急切希望银幕上的人立刻发现桌子下有炸弹。(《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这两个例子中,“希望”和“盼望”都是期待别人有所动作的意思,两个词意思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交换使用。本文检索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后发现,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有“希望”的句子有79802例,而含有“盼望”的句子只有2888例。从直观上说明,“希望”和“盼望”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使用上显然不是等价的,“希望”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比“盼望”大的多。为什么这组同义词在语义和语用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辨析:

一、相异语素的语素义

大多数同义词都拥有一个相同的语素,这往往是它们同义部分的语素承担者。如“鼓舞-鼓励;要求-请求;支持-支援”等等。而它们所具备的微妙的意义差别则由另一个相异的语素承担。因此,分析相异语素的语素义在同义词辨析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同义词进行相异语素辨析都可以看到两者的本质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希望”的“希”和“盼望”的“盼”有以下义项:

希1:①希望:~准时出席;②姓。

希2:同“稀”。

盼:①盼望:切~;②看:左顾右~;③姓。

通过对比发现,“希1”和“盼”本来就分别有“希望”和“盼望”的义项(“希2”不在对比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希望”和“盼望”这组同义词的差异。所以,我们将从其他角度进一步辨析。

二、从语境适用的角度出发

上文提及,“希望”和“盼望”的使用频率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希望”的使用范围比“盼望”更为广泛,由此,我们从语境适用的角度来考察这组同义词的差异:

(3)比如我,将来我只希望遇到一个他喜欢我我也喜欢他的人,然后把自己嫁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4)神鬼往往成了掌握道德公理的审判官,人们把追求社会公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并心甘情愿地受其约束。(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5)失学、疾病伤害和犯罪,切实保护儿童权益。截至1999年底,“希望工程”共接受捐款18.4亿元……(《中国政府白皮书——2000年事业的进展》)

(6)我希望过了春节,化肥的价格能降下来,种子的品质能再好些。我还盼望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我种到地里的玉米种子,秋天全都能变成灿……(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3)至例(5)都运用了“希望”,例(6)中用了“盼望”。其中例(3)和例(6)中“希望”和“盼望”可以交换使用,都表达想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例(4)和例(5)中只能用“希望”,不能用“盼望”。这是因为例(4)中的“希望”作名词使用,例(5)中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专名,这也是因为“希望”具有名词词性才能位于名词“工程”之前;而“盼望”只能用作动词而不能用作名词。

然而,在“希望”和“盼望”都充当动词的时候,也并非都可以互换:

(7)他却像不认识我似的,对我说什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希望你不要再打扰我的生活”。(《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8)政府的阴谋就暴露出来,它是利用中国军队来掩护它的安全撤退,并不希望中英并肩与敌决战,更不是为了保全仰光这个海口。(《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9)他们要活干,要吃饭,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盼望领导者尽快拿出决策。(《1994年报刊精选》)

从以上3个例句可以看出,“盼望”可以被“希望”替代,而“希望”不能被“盼望”替代。这是因为“希望”用作动词时有“表达愿望”,在语气上有一定的要求,如例(7);“希望”在表达意愿时没有“盼望”迫切,主观性比较弱,而“盼望”则表示主观上的殷切。“希望”有时用以表明心里不愿意达到的目的或者出现的情形,如例(7)和例(8),而“盼望”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关于“希望”和“盼望”的词性和解释:

希望:①[动]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他从小就~做一名医生。②[名]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者出现某种情况;愿望:这个~不难实现。③[名]希望所寄托的对象: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

盼望:[动]殷切地期望:他~早日与亲人团聚。

除此之外,“希望”和“盼望”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还有不同之处。例如:

(10)a.导演悄悄地对我说他马上要拍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而我最有希望做女主角。为此,我兴奋了好几个晚上。(《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b.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已经势不可免,和平已经没有希望。(《传》)

(11)我们带姚明到医院,看有没有办法恢复他的听力。医生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我的世界我的梦》)

(12)信发出之后,何开荫并没抱多大希望。(《中国农民调查》)

(13)朱镕基最后说:中央寄希望于安徽。(《中国农民调查》)

以上四例“(没/抱)有希望、一丝希望、寄希望于”都可以成立,但是“*(没/抱)有盼望、*一丝盼望、*寄盼望于”却不能成立,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希望”的名词性,以及在其充当名词的时候有量化的倾向。而“盼望”作为动词不能被“没/有”修饰,更不能在前面出现数量短语。

三、从语体适用角度

通过对语料库的抽样分析(“希望”和“盼望”各随机抽取了500句),在使用了“盼望”的500例样本中,有大约450例都出现在新闻稿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剩余的50例左右出现在名人传记和词典中。“希望”所在的500句语料样本中,100例左右出自纪实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120例左右选自于文学著作,其余的280例左右则集中出现在公文和新闻稿中。可见,“希望”和“盼望”大多运用于书面语中,并且都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公文和新闻稿件当中。相对于“盼望”,“希望”更多地出现在纪实散文、历史小说、儿童文学等作品中。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的列举和分析,对“希望”和“盼望”这组同义词进行了粗略的辨析,发现“希望”除了充当动词之外还可以充当名词,而“盼望”只能充当动词;在两者同为动词时,“希望”所表达愿望的主观性没有“盼望”强烈,并且其还有一定的要求意味,有时可用于否定式并可被量词修饰;而在文体上两者都倾向于书面语,多用于正式的文书和新闻稿。“希望”还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盼望”出现的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常常”和“通常”[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2]贺阳.“只要”与“只有”[J].语文建设,1997,(4).

[3]肖奚强. 略论“的确”“实在”句法语用差异[J].语言研究,2007,(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张倩云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10097)

上一篇:从《史记》“连文”看《史记》反义词 下一篇:国内汉语儿童音系获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