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

时间:2022-05-12 05:47:50

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传统的民法理论不断受到挑战,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便是针对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保护的讨论。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家将名人的肖像、姓名运用于商业宣传中,这使得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不断凸显。这一变化突破了传统民法理论中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二元权利体系的构建。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的保护诉求案件。因此,文章从明确人格权的财产利益性质的角度入手,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制度。

关键词:人格权 财产利益 人格利益

中图分类号:F0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70-02

一、问题的提出

按传统民事权利划分,民事权利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两类,其中人格权属于人身权的一种,人格权注重的是对人格尊严以及人格自由的保护,不涉及财产利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名人士的肖像、名称、穿着打扮等动辄能给商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这使得明星“被代言”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或者见到这样的侵权行为。例如著名女星张馨予于2010年7月15日得知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某整容医院的浮动图标和点击对话框中,身着护士服,双手手指并拢且呈心状,张馨予认为,该网站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自己的照片,使公众误认为其进行过整容,严重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名誉权,遂以一纸诉状将该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该医院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这样类型的案件在如今已不再是少数。

二、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界定

(一)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内涵

在具体论述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之前,有必要对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的内涵加以明确。传统的人格权理论认为,人格权是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在民法中属于人身权的范畴。人格权具体可以区分为生命权、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以及肖像权、名誉权等精神性人格权。人格权财产利益的起点是人格利益,根据人格利益的内容,可将其分为物质性人格利益和精神性人格利益,其中发挥标识需求的人格利益又被称为“标表性人格利益”。本文所要探讨的人格权的财产利益就是在对某些“标表性人格利益”进行利用后所产生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加以区分的是侵害人格权精神利益所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以及侵权行为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如医疗费、误工费不同于本文所论述的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人格权的财产利益是指人格标识本身所包含的财产价值,权利人可以利用人格标识,例如自己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等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当自己的人格标识受到损害时,亦可以请求相应的保护。承认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不是将人格权加以财产化,而是肯定个人的一定的特征具有财产价值。仅仅是利用特定人格权人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来满足市场需求,人格权仍然控制和享有标表性人格利益所带来的精神价值――标识需求。以肖像权为例加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明星将自己的肖像通过合同,许可商家使用,对商家的产品进行宣传,并获得丰厚的报酬。即“明星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二)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性质

关于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性质,学说上仍存在争议,主要争议集中在:人格权学说以及财产权学说。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人格权学说。(1)人格权扩张说:该说主张扩充人格权的内涵,将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纳入到人格权范畴内。承认人格利益不仅仅包含精神性的要素,还包含财产价值。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的性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财产权利,人格权扩张说并不是否认人格权的人身属性,而是在人格权的理论框架下,主张扩充人格利益所包含的内容,从而对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问题进行调整。(2)商事人格权说:该说认为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为商事人格利益,商事人格权是兼具财产权和人格权双重属性的新兴权利,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人格权与财产权,是人格权与财产权发展、交汇的产物。根据商事人格理论,该理论将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商事人格利益不能也不会脱离了人格权的属性,但是商事人格利益又不同于一般的人格利益,对该利益可以加以商业上的使用,自由地移转。

2.财产权学说。(1)无形财产权说:该说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将知名人士的某些特征与特定的产品相结合而起到吸引消费者,获取经济收益的作用,知名人士的人格特征具有“第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商品化权说强调的是将人格特征进行商业上的使用,使其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而该商业价值应看做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即商品化权。该权利在属性上为一种财产权。(2)知识产权说:该学说创设了“形象权”这一新兴权利类型,即相关主体对其拥有的知名形象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的财产权利。形象权应当与人格权等具有人身属性的权利完全分离,从而归入纯粹的财产权体系,由于形象权的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品――形象,因而最终可以被定性为一种新类型的知识产权。

对于以上学说争议,笔者赞同人格权扩张说。就商事人格权而言,一方面它强调人格权财产利益应不同于一般人格权而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又不肯否认与人格权的密切联系,商事人格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容易造成理论及实践中的混乱状态,不宜采纳。就财产权而言,如果将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纳入到财产权理论中,通过创设一种新的权利加以保护,也是不恰当的。人格权财产利益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是脱离了人格权而又创设的一种新型的权利,而是人格利益在发展中产生的变化。正如同王泽鉴老师所说的“人格权由防御权到利用权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将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纳入到知识财产权法或者商法中保护,更不需要创设新的权利。我们要做的只需摒弃所固守的严格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二分体系,将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看作是人格利益不断扩充的结果。

三、国外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动态

(一)德国的一元论

《德国民法典》在立法指出,受到了潘德克顿法学派的影响,并没有有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对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以及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承认,是法院通过一系列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加以确认。传统的理论认为人格权保护精神利益,无人格权的财产价值的保护规定,亦不承认其可以转让或者继承。1907年的《艺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肖像权为人格权的一种,是对民法典为规定肖像权的突破,但该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就其图像自我展示的权利,是一种人格上精神性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逐渐普遍的人格特征商业化的现实,德国联邦法院开始探索新的思路,逐步放弃传统的观念,承认某些人格特征具有财产价值,这一变化是从肖像权最先开始的。著名的案件为Paul Dahlke案,在该案中联邦法院认为:“肖像权是一种具有财产价值的专属性权利,知名艺人就其肖像上之利用,有自主决定权。该自主决定权包含两层含义:权利人得以决定是否以及以何种方式供他人商业使用。权利人就此种授权一般应在获得相应的报酬为前提。”据此,一旦发生侵权行为,联邦法院一般会依据拟制授权的赔偿计算方式,判处侵权人赔偿被侵权人在通常情形下被侵权人可能要求的使用费作为赔偿金。再如德国1990年Heinz Erhardt案中确立声音为一般人格权,通过一般人格权加以保护。1999年Marlene Dietrich案中,联邦法院进一步表示,一般人格权及其特殊表现形式,如肖像权、姓名权,不仅保护人格权之精神利益,而且保护人格权之商业利益。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德国关于人格权以及人格权财产利益,都是通过联邦法院在实务中得以确认的。德国采用的是人格权上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合一的一元论模式,在人格权的框架下保护人格权的财产利益。

(二)美国的二元模式

在美国,采用隐私权与公开权分离的二元模式保护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美国1953年的Haelan Laboratories案由美国著名的法官Jerome Frank主判,创设了美国法上的公开权。至此,美国通过公开权保护人格权上的财产利益,而通过隐私权保护人格权的精神利益。在美国,没有人格权的规定,而是规定了隐私权制度,隐私权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个人有独自的空间,享受不被他人干扰的权利。然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名人效应的兴起,名人形象商业化利用的现象不断出现,仅仅通过隐私权不足以保护名人的人格利益。更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名人早已将自己的的姓名、肖像等人格特征公之于众,这已经超出了隐私权的保护范畴,这种状况下,一种新的权利公开权便应运而生。公开权作为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利,受到财产法的保护,得以自由地转让及继承。

四、我国人格权中财产利益法律保护的完善

商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格权中财产利益保护的需求迫在眉睫。借我国民法典修订之机,笔者建议完善我国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制度,为自然人人格标识的商业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一)增加自然人人格标识财产价值的法律规定

我国法律现如今没有明确承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法律条文,这使得侵害自然人人格标识的案件不断涌现,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明确的法律,确定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内涵、性质,为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提供依据。

1.明确“人格标识”的含义。何为自然人的人格标识,关乎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范围问题,有必要在法律条文中给予明确的定义,否则可能会造成个人权利过于宽泛,从而损害公共利益。人格标识是指人的外在特征,通过该外在特征,可以具体识别确定为某一个人。人格标识具有外在性、可识别性。以肖像权为例,肖像指个人所呈现之面貌等外部形象,其呈现肖像的方法、手段或者载体如何,是通过绘画、漫画还是雕塑等在所不问,均属于肖像权的保护范围。

2.明确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人格权属性。关于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性质问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争议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将人格权财产利益定性为人格权的一种衍生利益较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现状。对人格特征财产利益的保护就是对人格自主价值的保护,对人格特征的利用本质上就是人格塑造与个人形象展现的自主决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属性与不可剥夺的权利。

(二)增加“一般人格权”的有关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列举式的具体人格权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法律是不容许朝令夕改的。因此通过规定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将不同的人格利益囊括在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当中,通过一个兜底性的条款,将可能出现的人格利益加以概括保护。这样一来,既维护了法律的稳定性,同时又对人格权的人格利益提供了全面的保护。

(三)完善侵权责任的规定

1.将财产损害赔偿作为首要责任形式。当人格标识的商业价值抑或是财产价值被承认之后,对于其最直接的救济方法当然是财产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并不矛盾。在将自然人尤其是名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商业利用时,如果仅仅侵害了财产利益,那么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财产损害赔偿之诉,如果同时侵害了权利人精神利益,那么受害人既可提出财产损害赔偿,亦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而财产损害赔偿是人格权财产利益侵权保护的最主要的方式。

2.明确损害赔偿额的计算。虽然肯定了人格权中存在财产利益,也承认了损害赔偿作为救济的主要手段。但是损害赔偿额较难确定。因为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不像债权、物权,存在可以衡量的标准,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必须明确如何计算损害赔偿额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王利明教授最先提出:“人格权依法已经或者按照权利人的意思即将进入市场的,应当对非法使用该人格权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前款损失不能确定的,可以按照使用该人格权使用费的市场价格或侵权行为人获得的利益计算。”通过许可使用费得方式对财产损失加以认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三择一的损害赔偿计算方式”,赋予受害人一定的选择权,由受害人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在具体损失、相当的许可费以及获得剥夺中择其一向法院提讼,而法院在判决中,依据证据,合法、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最终确定财产损害赔偿额。

五、结语

人格权的财产利益问题,对我国传统严格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二分法体系提出了挑战。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不难发现,关于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纠纷越来越多,而我国法律至今为止对此未有明文规定,这必然会造成司法裁判的混乱,有损法律的权威。因此,在民法典制定之际,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明确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一元论模式,在肯定人格权财产利益为人格权的衍生利益这一性质下,依据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对其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人格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祝建军.人格要素标识商业利用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9

[3] 汪渊智.民法总论――疑难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

[4] 严诚.论人格标识上财产利益的法律定性.学术交流,2010(6)

[5] 程合红.商事人格权――人格权的商业利用与保护.政法论坛,2010(5)

[6] 姚辉.关于人格权商业利用的若干问题.法学论坛,2011(6)

[7] 王泽鉴.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及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人大法律评论,2009(1)

[9] 杨利新,林霞旭.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福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6)

[10] See Basil S. Marks. Protecting Privacy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法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王淑娟,山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张倩楠,山西大学法学院2013级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

(责编:贾伟)

上一篇: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议制造业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