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行为

时间:2022-05-12 05:17:51

试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行为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增强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增强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注重下面几个方面: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关键词】物理教学;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都是一件比较困难。为吸引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近年来老师也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向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当然,存在很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加以利用,摒弃无效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新课改后的今天,探讨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显得迫在眉睫。

二、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有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得以进步。换言之,教学的无效并不是指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在教学中有没有学到本应该掌握的东西。具体而言,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能够加以运用。新课改后的物理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的事加以举例。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探寻学习方法,进一步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中的物理教学不在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对概念、公式等的灌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整个课堂也死气沉沉。有的注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些都属于无效教学。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的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掌握每位学生的差异,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比如在做物理实验时需要了解不同学生对不同物理实验的兴趣,哪些学生习惯把实验和生活相连等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关注和爱护每位学生,使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2.物理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随时可见,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物理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知识贯穿到现实生活中,把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使之学以致用,使物理理论实践化。例如,在学习离线和火线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家里线路的接口问题。在变阻器的学习中,教师不一定要死扣教材中的器材作为教学对戏那个,举例生活中的调光台灯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1.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情景

引起学生对每一个新课题的兴趣和关注就是教师对新内容的开场白。当然教师对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力和独特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一】在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这一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及测量存在误差。在新课的导入中可以这样导入: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那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通过这样的讨论:引出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的单位。这证明了,“新课导入”与教学成果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步骤。

2.设置悬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很重要。在物理课堂导入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只有设置悬念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当然在设置悬念时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上来开展,让学生感到物理的存在,想要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案例二】在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 第十四章第五节《浮力》的学习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透明盛水容器、一颗铁钉、一块小木板,把铁钉和木板同时放入水中,可以看到铁钉沉入水中而木板却漂浮于水面,木板比铁钉中却漂浮着?这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实验使得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疑惑,达到探求知识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双方相互参与,教师的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发挥学习能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对于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对于大量物理知识学习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加工和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体系。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以本章的主题为线索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自行总价的习惯。同时教师可在习题的讲解中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教师的有效教学有学生的有效学习密不可分。教师只有不断的钻研,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把有效教学行为理念实践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华雪侠.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J ].物理通报,2008(05):39- 41.

[2] 汤仲华.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物理教师,2009(09)

[3] 李安.从验证性实验到探究性实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小议 下一篇:抓教学 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