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是把“双刃剑”

时间:2022-05-12 03:06:38

45岁的李先生患乙肝多年,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应酬多,常饮酒。李先生也知道乙肝饮酒不好,但又无可奈何,于是自作主张坚持吃保肝药物。他认为,既然是“保肝药”,就一定有保肝作用,长期服用有益无害。可是这些年下来,李先生感觉保肝药的效果越来越差,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身体总感觉不舒服,常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有早期肝硬化。李先生有些怀疑:保肝药真能保肝吗?

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一大类药物,如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复方益肝灵等。临床上根据各种保肝药的不同效用,将其细分为保肝降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类型。不少肝病患者像李先生那样,总认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多服、常服有益无害。其实,保肝药对肝病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滥用保肝药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药物长期在体内蓄积,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保肝药”不可滥用,应遵从医嘱合理选用。

对症用药 不同类型的保肝药有不同的效用,每个肝炎患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因此,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对症用药。如慢性乙肝患者处于病情活动阶段,转氨酶、黄疸中度升高,可以使用保肝降酶降黄的药物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中药制剂同样如此。多数中药制剂都标有主治与功效、主治范围,规定该药适合于哪一种中医证型。如双虎清肝颗粒、草仙乙肝胶囊,仅适合于肝胆湿热内蕴型的患者,其他类型的患者使用它们,就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用药前最好请中医师辨证,按自己的证型选药。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宜 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病人,不宜服用保肝药。这些人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病毒被抑制后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服用保肝药难于起效;脂肪肝患者,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种类不宜多 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诱发药物性肝炎。肝病用药有严格的临床指征,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用。因此一定要和医生密切配合,任何不遵医嘱的用药都是危险的。即使病情允许应用保肝药,种类也不宜多,一般不要超过3种,同类药物不要重复使用。

不要长期服用 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保肝药也同样如此。长期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诱发药物性肝炎。滥用保肝药物还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干扰肝病的正常治疗和用药。

警惕副作用 强效降酶药物,如联苯双酯、甘利欣等,都有类激素样效应,长期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而且一旦停药,可能引起病情反弹。所以不要长期使用,停药时要逐渐减量,不要停药过快。

上一篇:摸摸肚子,当一回家庭医生 下一篇:服抗生素莫随意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