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辽中京遗址述略

时间:2022-05-12 02:27:23

摘 要: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大明城,始筑于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号大定府,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59~1960年调查发掘了该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辽上京;辽中京;城址;城墙;发掘;遗址保护;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18-02

一、辽代的上京城遗址

上京为辽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册三年(918),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皇城位北,汉城位南,两城以墙为界。

皇城是契丹皇族、贵族的宫殿和衙署所在地,周长7.5公里,现残存城墙市6-10米,宽12-16米。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3座城门,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有瓮城。大内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圆的毡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皇城北部为空旷平坦地带,推测为毡帐区。城东南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区。在城内西部发现的窑址,既生产典型辽风格的瓷器,也生产精致的仿定窑白瓷。

汉城现残存城墙3段,略呈正方形。当初是汉人居住区。汉城在南,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和掠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墙即皇城南墙。现存4门,城墙低矮,城内遗迹大部被白音戈洛河冲毁。

遗址的皇城部分,已划定为重点保护区,20世纪50年代将城内新建的房舍拆除,成为一片草场,严禁兴工动土,从而得到了较好保护。鉴于皇城部分南墙及东南城角已被小河洪水冲毁,1981~1984年间,国家拨款在小河两岸兴建了石块包砌的防洪堤坝,共长2000余米,使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关于辽上京遗址的保护国家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2002年3月13日辽上京保护规则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并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

上京城南北各有砖塔一座,俗称南塔、北塔。南塔距上京遗址十华里,座落在今帐房山北一座小山(辽称石盆山)的尾端。此塔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25.5米。台座边长3.8米。塔身有拱门、佛龛,塔身各面嵌有赭色石质和砖质浮雕,计有佛、飞天、菩萨、道士、小塔等,雕刻造型姿态各不相同,细腻逼真,刀法刚劲,是目前辽代最为珍贵的石刻作品。北塔为六角五层密檐式,高13米,台边长2.4米。

辽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极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设施。分为南北城,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被统治民族的防范。辽上京在辽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辽上京博物馆是唯一以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设计为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9649平方米,广场面积150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面积4649平方米,正面外观为仿辽代建筑风格构筑。博物馆的外形是以辽祖州石房子为原形,体现了几块巨大石块堆积而成的外观形象,形成了历史的厚重感;正厅8根汉白玉柱子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浮雕是辽代佛教的一种庙云鸟(她是传达神的旨意的);直径2米的馆徽是镇馆之宝契丹银币的造型,银币上面刻着“天朝万岁”4个契丹大字。整个建筑既凝聚了辽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

博物馆内共有4个展厅,第1展厅为序言厅,介绍巴林左旗文物事业发展概况,还不止一个具有微电路显示的大型沙盘;第2、3展厅,主要陈列辽代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第二展厅以实物陈列为主,第三展厅则以显示宗教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成果为主;第4展厅,主要陈列出土的大批辽代珍贵壁画。辽上京博物馆具有浓厚的契丹辽文化特色。2007年春,辽上京博物馆在巴林左旗原野猪沟乡新房身村收缴了一方辽代汉字墓志。墓志主人为生活在辽兴宗、道宗朝的汉族官吏李文贞。墓志宽90厘米,高88厘米,发现时已残,现存9片。志石刻字34行,原石有字约1440字左右,现可释读1032字。据墓志推测,墓志立石人应为李文贞之次侄李崇孝。墓志为人们了解当时辽上京周边地区汉人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墓志、墓志盖上的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破译,都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巴林左旗发现的大量辽代墓葬中,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民族富有特色的游牧生活和古代草原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辽代壁画多以反映契丹人游猎、起居、出行、宴饮、娱乐等生活为主,也有四季风光等方面的内容。辽墓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辽代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辽代的中京城遗址

辽代的中京城遗址也是辽代的五京之一,始建于辽圣宗时期,是辽朝中期城市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当时南北方各族群众智慧的结晶。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址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城墙全部为夯土版筑。外城呈长方形,周长15千米,四角建角楼,城门有瓮城。从正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有一条中心大道,两侧对称布置街道网,其间为坊区,主要居住汉人。大道两侧有市集的廊舍,大道中心有市楼遗迹。城北部为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区。城南部至今保存着传说建于辽圣宗时期的大明塔,为八角13层密檐式塔。内城在外城中央偏北,亦呈长方形,城墙上筑马面。从阳德门有一条大道直通宫城,与一条东西向道路相交。宫城位于内城中间北端,正方形,中心有一处宫殿基址,其他宫殿对称安排。辽中京在城郭、宫殿、市场等方面较多地仿北宋汴梁城的制度,同时吸取辽上京汉城的安排,在外城南部设汉人区,说明对非契丹族的防范也很重视。

作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辽中京城市规模样式仿照北宋都城汴梁而建,整个城市为方形布局,东西长8华里,南北宽7.5华里。设有三重城墙,呈“回”字形分布,外城居住汉、回、女真等民族百姓,内城主要是契丹平民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的是契丹贵族,皇城内建有祖庙和各类宫殿等大型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大定府一度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

辽中京博物馆为二层楼阁式仿古建筑,坐落于辽代感圣寺舍力塔(大明塔)旁,博物馆大院形成大塔保护区,塔东一条砂石路直通公路,院门建一仿清代风格牌坊,塔旁种植大片花草和农作物。馆内有3个展厅,展出面积1200平方米。博物馆建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宁城出土文物、辽代文物、古生物化石、辽宋人物腊像等陈列展览,同时还举办了宁城社会经济成果、国防教育、书画作品等展览以及兄弟旗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30余次。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辽中京博物馆列为“县级博物馆展示服务提升项目”。展示服务提升后的辽中京博物馆突出了地方特色,有“草原青铜器”、“古都辽中京”、“契丹风云录”等几个专题陈列。草原青铜器展,从兵器、礼器、车马具、生活生产用品、装饰品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面貌。古都辽中京展,以辽墓觅踪、古都雄姿、辽塔探密、市井生活为主题系统展示了辽中京昔日风采。“契丹风云录”,精心塑造了23个辽宋人物腊像,布设了天神送子、友好往来等6个历史场景,使人们对辽代、辽中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辽上京和辽中京遗址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契丹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邱树森.辽金史辞典(地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2〕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刘浦江.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刘浦江.辽金史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杨树森.辽史简编[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6〕张正明.契丹史略[M].中华书局,1979.

〔7〕贾敬颜.契丹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冯永谦.辽代部分州县所在地考证[J].博物馆研究,1992,(1).

〔9〕冯永谦.辽代部分州县今地考[J].北方文物,1994,(4).

〔10〕项春松.辽中京遗址,文物,1980,(5).

〔11〕李逸友.辽中京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9).

〔12〕李逸友.宁城县大明城辽中京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8.

〔13〕项春松.辽国城镇聚落形态研究,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上一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诸论皆涉泽延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