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攻略 第11期

时间:2022-05-12 12:18:52

投资攻略 第11期

监管部门“选秀”要看“代表性”,投资人则考虑的是估值、成长性和风险,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创业板企业普遍质量好、成长性高,否则很可能沦为监管部门“试错”的牺牲品。

创业板终于来了。

新事物的出生总是孕育着机会,特别是在未来三十年的中国。十年孕育,一朝推出的创业板更存在着系统性的机会,投资者不应当置身事外。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即使不打算马上投身其中也要尽早开始跟踪研究。

中国创业板能否再造纳斯达克神话,投资者能否取得收益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看了第一波数十家公司的招股文件,感到质量远不如事前想象的好,而发行价却远较预期的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控制风险、获取收益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认识监管部门与投资者诉求的错位

创业板倒计时以来,各方预计拟上市企业的质量会很高。数千家企业竞争、排队,脱颖而出者绝非泛泛之辈,至少不会弱于中小板。但细读过会28家企业的招股文件却让人大失所望:半数以上企业的投资价值远远低于风险!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监管部门的诉求与投资者不同。好比选人大代表要考虑的是代表性,要有社会各界人士、要兼顾各民族,要注意老、中、青配比,要有工农兵学商,女代表的人数不宜低于上届……而老板招员工主要考虑“性价比”。监管部门“选秀”的思路也是要看“代表性”,谁代表高科技、谁代表新材料、谁代表新的商业模式;投资人则不关心什么代表性,他们考虑的是估值、成长性和风险。

监管部门与投资者双方诉求是根本错位的,相当一批为上市而上市的“代表”根本不具备投资价值。也许它们是优秀的,也许有极大的成长空间,但往绩和现状说明它们还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还没从偶然赚钱进化到可持续赢利。认识到这种错位对投资者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创业板企业普遍质量好、成长性高,随便买哪只都能赚钱,否则很可能沦为监管部门“试错”的牺牲品。

做好“大起大落”的心理准备

尽管投资机构都表达了对创业板的兴趣并纷纷参加了新股的申购。但现今的创业板注定不适它们。创业板企业普通盘子太小,给机构的进出、持仓带来极大不便。一两千万股的流通盘,一家机构要是打算买500万股建个小仓,股价岂不涨到天上!就算这点股票“涨势良好”,对基金净值的贡献也相当有限。如果这只股票价格翻了番,机构怎么退出呢?一家机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进去几家机构。

社保已经大举参与了网下申购,仅用于神州泰岳和乐普医疗的打新资金就有66亿元。宝钢财务、南方电网企业年金等产业资本也涌入创业板。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绝非中小投资者的福音。创业板新股市盈率奇高,却没有几家有“后劲”的高成长性企业。社保基金几乎是“新股只只打”的战法,说明它不是价值投资者,而不过是凭借资金实力打新,赚一把就走的投机分子。

创业板企业天然适于游资。在A股转战多年的游资已经略显式微,创业板挂牌时间表如同它们的集结号。

机构与游资原本就冰炭不同炉,更何况在创业板那些小盘子里。身处其中的散户投资者要做好应对“大起大落”的心理准备。

回归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一直是响亮的口号,但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公募基金都在做投机。甚至有“板块轮动基金”问世。原本就无力呼风唤雨的散户,也许极个别人修炼了预感风雨的本领(至少他们自己认为有这种本领)。但在主板交了学费获得的本领能“平移”到创业板吗?比如某股涨50%,你认为还要再涨,可社保基金要“开路”了;另一股涨100%,你认为不会再涨了,可浙江游资要让它再涨300%。既然投机太难不如回归价值投资。

假如一只股票2009年动态市盈率为50倍,明年EPS(每股利润)增长一倍,市盈率就只有25倍了。在这一年时间里,股价对应的市盈率可能在20倍与200倍之间波动。如果对该公司业务进行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就能在暴跌时保持信心在暴涨时保持冷静。

投资者不妨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选择自己“看得懂”的股票投资。比如做医药工作的可以研究安徽安科、重庆莱美;精通空调业的人士可以跟踪南方风机;对娱乐圈八卦奇闻无所不知的可以投资华谊兄弟。不能光听信证券研究员的报告,只有亲力亲为地深入分析才能对标的内在价值有所把握。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亲自进行分析的人,不适合投资创业板。

哪怕是抱着投机心理也应以有内在价值的股票为投资标的,这样即使失算也有底气“捂股待涨”。看不懂的、看不上的最好不要去碰。

三三三原则

最高三成资金、最多三只股票、最长三个月一审。

人不能杜绝风险但可以控制风险。驾车飞跃黄河的风险并不比穿过门前的马路大,前提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准的计算。如果有30万资金,持有创业板股票的市值最好不要超过10万元(新股申购占用资金除外)。新生的创业板走向何方,对所有的人都是未知数。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已经是风险偏好相当强的,如果再将全部资金投入将完全丧失对风险的控制。

非专职炒股的人士投资创业板最好不要持有三只以上的股票。分散投资常被认为是分散风险的不二法门。如果三只股票的风险程度相同,分别持有它们是在分散风险。如果买入不了解、没把握的第四只股票,那不是在分散风险而是在寻求风险。总之,对两只有把握就最多买两只,对一只有把握就只买一只,没把握就不买。

天天看报告、听消息不仅误了自己的工作,投资收益还真不如几个月不看股票账户的人。但价值投资不是放任不管,特别是创业板公司变数较大,最长三个月应做一次全面的审视。看看自己当初决定买入的理由还是否成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断了结。

不要被花样的概念误导

中国股市本来就爱造概念。此番监管部门集中推出几十家股票,注重了“代表性”,无形中更突出了概念。比如北京立思辰是办公信息服务外包,上海佳豪是专业的船舶设计公司,探路者是户外用品连锁;还有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电讯、智能电网、核电、医疗连锁,应有尽有。

投资者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新概念有待时间验证。比如北京立思辰和上海佳豪;二是旧概念需甄别。比如,惠州亿纬锂能的电池可充电与不可充电的各占一半。但为了不让大家把自己与比亚迪对比,就着力突出不可充电的“一次电池”。一次锂电池与二次锂电池的区别难道比电池与汽车的差别还大?探路者在商场临时租赁的特卖场地居然被说成是“直营店”。它的34名“研发人员”去年“研发”出444款新产品;亿纬锂能和特锐德都从外购核心零部件组装产品,却给自己戴上自主创新的帽子……虽然只有28家公司露面,却已经显露了无比丰富的“概念资源”。看概念标签下单还不如只看K线做超短线。

持久战

这么多年了,美国的纳斯达克仍然是星星之火而且时明时暗,倒是香港创业板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管理层选择性失明,只看太平洋彼岸的纳市却不提一江之隔的香港。监管部门做好“Watch dog”(看门狗),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都能重视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把握,创业板挂牌的公司质量才会一天天好起来。但即使美国的成功可以复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场持久战。

监管层在试错,保荐人帮上市公司包装概念,许多持原始股的高管只承诺锁定一年。“肉食者”拉开打不赢就跑的架势,难道让普通投资人扛着价值投资的大旗在山顶守候“中国的纳斯达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批创业板新贵,那就是:质次价高,值得投资的企业不多。这意味着获利空间小,风险大,普通投资者只要参与就已经为“中国创造”做了贡献。

创业板开局不算理想,短期(一年内)就可能出现重大反复;中期(一年至三年)锁定股减持套现可能成为风潮;远期(三年以上)必有概念破灭和直接退市的。

E-mail:chinacbr@vip.省略

上一篇:创业板初上创业路 下一篇:超越世界500强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