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综合管理系统运用中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时间:2022-05-12 07:27:52

检察综合管理系统运用中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检察机关多年来沿用的基于静态的业务管理系统已很难适应检察业务的新发展。特别是高检提出以“科技强检”为口号的信息化快速发展战略下,整个检察业务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高检察机关的办公、办案效率,将各级检察机关沿用多年的静态业务系统替换成动态、实时、高效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办案管理系统,解决各级检察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的各项业务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检察综合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可对案件实行网络化流程管理、控制,集后台管理、各部门以及上下级院之间的案件流转、案件查询、案件报备和维护、案件文书归档、文书文号统一管理分配等功能于一体。但在提高办案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检察综合管理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也难以避免。为推进检察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检察综合管理系统在检察业务工作的起到更大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检察综合管理系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当前检察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问题。在不断地实践操作运用中,检察综合管理系统一些自身存在的设计不合理、不到位等问题日益浮现出来。目前我院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过程发现了下列问题:一是办案系统缺陷影响工作效率。利用自带文书模式起草的文书差错率大,重新删改造成了重复劳动;案件信息录入、文书编辑或审批皆有时间限制,若忙于文字输入而忽视时间,则已录文字因无法自动保存而消失,造成重复劳动;取保候审、检委会等案件的默认审查期限或提请日期,与实际办案时间均存在冲突,需要人工进行后台改正,无形中加大劳动强度。二是分案或并案处理案件可能引起统计失真。在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对案件进行拆分或并案处理时,办案系统会自动在原有案件号的基础上又生成一个新的案件号,导致实际受理案件编号与系统编号不一致,容易导致统计失真。三是对自侦案件的监督存在死角。自侦部门的受案日期为受理线索日期而非立案侦查日期,由于案件线索专管隶属控申部门,致使案件管理中心无法有效监控自侦部门的受案情况。

(二)检察干警的认识问题。在推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很多干警存在畏难心理:有的干警认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工作增加了负担,是重复劳动,没有必要;也有的干警则认为自己年龄大,没有几年干头了,学会了也就退休了,不如不学,等等。导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流于形式,在案件的集体研究、文书签发、领导审批、强制措施变更等方面仍存在以纸质为主、网上为辅的状况,一时无法真正做到检察工作全程信息化、无纸化办案。

(三)技能欠缺的操作问题。操作不熟练造成网上结案率低和假性超期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干警对于办案软件操作不熟练,或是案件材料过多未能同步及时、全面准确填写网上办案信息,造成一些案件在网上签批、结案等办案环节拖延或滞留,影响正常结案。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检察综合管理系统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软件开发中必然存在的客观局限因素,也有我们观念陈旧、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等主观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件开发存在硬伤。复杂的软件系统难免会存在各种“漏洞”,软件开发商毕竟不是检察业务专家,不了解基本的办案流程,无法对我们检察业务有深层次的了解,他们开发软件只能凭空想象,导致设计出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系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二)观念陈旧、重视不够。检察机关中部分领导和干警在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胜任检察工作,懂法足矣”的认识错误,对检察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意义认识不足;其次由于软件系统的尚未完善,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重复劳动影响办案效率等情形,使干警无法真正意识到检察综合管理系统对检察业务工作的巨大作用。

(三)培训滞后,技能不熟。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软件应用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院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干警使用熟练程度不高,既有老干警没有及时跟进、学习使用的问题,也有新进干警尚未熟悉业务工作的困境。

三、完善对策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检察信息化工作应该采取措施,全力解决问题,促进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推进、应用。

(一)在实践中完善系统。软件开发存在硬伤是无法避免的,一个软件不可能一开发出来就完美无缺,它总是在经历了无数个打补丁的过程后才能趋近完美。而打补丁的这项工作就需要我们干警的配合,要求我们干警在使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将发现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拟增的功能汇总起来,由技术部门统一整理。在技术部门能够解决的情况下,自行解决;如果属于“严重”问题交由软件开发商去不断完善系统,这样才能设计出一款契合检察业务全过程的办案软件,也能节约检察办案经费。

(下转第190页)

上一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修改后的... 下一篇:民事诉讼调解规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