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从何处来?

时间:2022-05-12 05:46:29

摘要: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块阵地,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8-02

一、我所认识的作文现状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在实际的情形中,中学生由于常年坐在教室里,阅读不多,积淀不丰,视野狭窄,感受浅薄,语言很难写生动。他们把写作文视为按老师意图编“官样文章”,把循规蹈矩写成的送给老师批阅的作文视为上交的“差事”,只是消极被动的应付了事,压根就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意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会变成“鸡肋”?而学生为何在作文课上就变成缺少感情、缺少思想的木头人了呢?

二、原因分析

现在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感到没东西可写,究其原因除了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外,还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其实日常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真可谓是“黄花遍地任采撷”。而课堂上的写作不过是教学生作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认为应该把功夫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感悟,并创造机会使之养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三、具体做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想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单纯让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有必要在教学生写好作文之前为他们补上一课。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建议,旨在教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为他们创造定格精彩生活的机会,给他们疏导成长道路中的困惑,使写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留心观察

生活是个万花筒,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即使是一件非常平凡的小事,如果你能留心观察,写出的作文一样能打动读者的心。我班有位同学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食堂吃相面面观》。他描写一位文静的女同学吃馒头:先是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夹起一个馒头,然后仔细端详一会儿;接着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扒馒头皮;且不停的向馒头的两端表示不满:边吃边不停地往下拽。吃法很文雅:小咬一口,喝一口稀饭,来一点菜;且看不见牙齿,听不到声音。而写一位男同学,则说:上去抢一个馒头,到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分成两半,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叉开筷子,三下五除二把菜吃个精光;咕嘟咕嘟,一大碗稀饭下肚。然后将筷子朝桌子上一扔,没吃完的馒头向碗里一塞,转脸就走。这平时我们天天经历但或许我们都没注意的生活场面,经他留心的观察,两位同学不同的吃相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作文看后怎不让读者动心?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忽视生活、脱离生活那只会使文章成为无源之水。

当然,如果观察不仔细,写作时就会闹出笑话。我曾经改过一篇文章,学生在文中写道:“在除夕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耀这大地,我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草堆房捉迷藏。”仔细推敲,这句话很不合自然规律:除夕之夜哪来的皎洁的月光呢?很明显,这是不留心观察导致的笑话。留心观察,是作文走进生活的前提。

(二)随时积累

我们说光留心观察还不行,还要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随时记下来,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当我们看到一些感人的生活画面,生动的生活细节,还有随之而产生的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都应随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会冲淡一切”,那时,到写作的时候便会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即使对某一事件印象非常深刻,但记得也只是大致的情节,对于事件详细的来龙去脉及当时的真切感受已模糊不清。把这样的材料搬到作文里去,怎么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随笔文集,要求学生以自由灵活的随笔形式,任意挥洒。可以是“思想火花集”,可以是“网页制作式”,可以是“手机短信式”,可以是“梦中呓语录”,可以是“美文批注”,也可以是“开心一刻”……总之,只要你想去积累,都可随手记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任何一种体裁,你都可以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到那时还怕无从下手,还会出现无病的现象吗?随时积累,是作文走进生活的保证。

(三)认真体验、感悟

想让作文走进生活,光靠观察,积累还远远不够,还要求我们对观察到的或积累到的东西进行体验、感悟。然后把所看所想都写下来,那样才能写出血肉丰富、文情并茂的文章。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每学期,我都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几次,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让学生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从而感知出新的东西来。有一次课间,十几名学生围在花池边看花嬉戏,我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赏花,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我适时的予以鼓励,向观花的学生问:“这些五颜六色,姿态不同的花好不好看啊?”同学们脱口而出:“好看!”我再问:“你们不妨用手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再闻一闻看味道怎样?”这一说,大家有的摸,有的闻,有的从不同角度反复地看,思考感悟。上课我趁同学们已观过而情未尽时,当即出一道作文题《赏花》,获得了较好的写作效果。认真体验感悟,是作文走进生活的有效途径。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其实,人的心理也许就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往往只要搭建一个平台,人们就乐意从心里把它们掏出来展示,那么无限精彩就会纷至沓来。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以人为本 构建快乐课堂 下一篇: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