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垠写华章

时间:2022-05-12 04:23:40

40年军民共建,40载心心相印。

2011年6月10日,十六村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像过古尔邦节一样迎来了特殊的客人――第一任帮扶十六村的原某炮兵团团长刘明申。

村民们见了刘明申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说:“刘团长嘛,亚克西!嘛,亚克西!”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50多岁的阿拉努尔大娘不顾民族的禁忌,紧紧地抱住刘明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刘明申为什么会受到村民如此高的礼遇?事情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大爱。在这里诞生

一次偶然的邂逅,从此,刘明申便与肉孜・托乎提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8年,刚刚入伍的刘明申在十六村参加助民劳动时结识了肉孜・托乎提一家,得知夫妇俩身体有病,子女又多,生活困难,便主动承担起照顾肉孜一家的义务。种地没劳力,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帮着干;孩子没学费,他就掏自己的工资津贴;房屋要维修,他就首先爬上房。寒来暑往,春去冬来,刘明申的心始终与肉孜・托乎提这个维吾尔族兄弟紧紧地贴在一起。

1985年,刘明申当上了团长,他依然把帮扶十六村和肉孜・托乎提一家当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一帮就是整整22年。

十六村过去一直沿袭撒播的方式种植水稻,产量很低。阿拉努尔一家更是年年都靠国家返销粮和部队的资助度日。

1988年,刘明申带着官兵到村里推广育苗插秧技术,大多村民心存疑虑。他就找到村党支部书记乌斯曼,掷地有声地说:“给我50亩试验田,增产全部归村里,减产我双倍赔偿。”他挑选了7名南方籍官兵开始试种,一年下来,试验田产量高出村里其他稻田3倍还多。这下村民们信服了,纷纷找炮团官兵“取经”。

第二年,全村700多亩稻田全部实行育苗插秧。政委冯金安带领8个技术小组分赴村民小组,从整田、育苗、插秧、除草、施肥、喷药等每个环节予以指导。

这一年,全村的水稻由过去的亩产100多公斤一下提高到400多公斤,不仅阿拉努尔一家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十六村也由过去每年吃国家6万多公斤返销粮的穷村,一跃而成为当地向政府交售公粮的大户。

-

1990年,刘明申调往内地工作的头天,专门领着继任团长来到十六村“交班”,将帮扶十六村和肉孜一家的担子托付给新任团长。就这样,团长先后换了6任,但对十六村和肉孜・托乎提一家的承诺始终没有改变。几十年如一日结对帮扶不停歇,使这个村里最贫困的家庭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之家,并带动全团官兵与十六村开展双拥共建。

40年过去了,阿拉努尔老人一直珍藏着炮兵团官兵的照片,每逢重大节日,她都要用少数民族最古老的礼仪,面对照片为他们祈祷祝福。

大爱,在这里延续

1990年,驻地疏勒县推广地膜覆盖种棉技术,第二任团长任亚新积极争取把试点放在十六村,并亲自带着几名战士负责试种。当时,阿拉努尔的丈夫肉孜疑虑重重:“把塑料纸蒙在地上,气都出不来,咋会长苗苗?”

半个月后,地膜种植的棉苗长到巴掌大,传统种植的棉苗则刚破土。任亚新用事实说服了阿拉努尔一家,也说服了全村人。当年,该村通过科技种棉亩产达112公斤,是传统种植方法的3倍。第二年,全村1500亩棉花推广这项技术,人均增收200余元。

有一年,十六村迎来一场罕见的大雨,可这场雨给乡亲们带来短暂喜悦的同时,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雨水带着厕所、牲口圈里的病菌流到了乡亲们赖以生活的涝坝里。村里许多人因为饮用了受到病菌污染的水而患上疾病。阿拉努尔的丈夫也重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拉着第二任团长任亚新的手,嘴里不停地喊着“水、水……”他临走前的不舍与遗感,让任亚新心如刀割。

说什么也不能让乡亲们再喝这种要命的涝坝水了!从那年开始,每一任团长在上任之后,都会把解决十六村的民生问题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1993年底,任亚新带领官兵为十六村建成了一座40多平方米的供水总控室,安装了一套无塔压力设备,开挖了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乡亲们从此彻底告别了喝涝坝水的苦日子。

第三任团长王凤林上任之初,他带着战士帮阿拉努尔一家收麦子,结果一亩地才收了不到300斤。

王凤林当时就纳闷:“就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有差异,但亩产量也不应该这么低呀。”

后来一问才知道,村里唯一的一条灌溉水渠因为没有防渗措施,一渠水流到地里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许多麦田因浇不上水而减产。他当即就决定帮助乡亲们解决这个难题!

在寒风刺骨的冬训间隙,水渠改建工程动工了。工地上车水马龙,沟渠上下铁臂挥舞,官兵们汗流浃背。乡亲们给部队送来热乎乎的鸡蛋,香喷喷的奶茶和烤馕。但部队有规定,不能接受乡亲们的食物。村支书乌斯曼急了,一次次从渠头跑到渠尾,最后冲官兵吼道:“休息一下,吃一点吧!你们不吃我们的东西,我就让乡亲们把你们‘赶走’!”

经过两年多的奋战,炮兵团的官兵用汗水浇铸了一条宽2米、深1 5米、长2000多米的全新主干渠,并由此辐射到4000亩农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连心渠”。

一次,第四任团长魏江力到阿拉努尔家里去。阿拉努尔叹着气说:“讨去有我丈夫,还能种地挣些钱,日子还有个盼头,现在可怎么过呀。”为了让十六村的村民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魏江力多次与县乡两级政府商议对策,最终研究制定了“修建爱民路、营造防风林、扶持专业户”等民生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打响了。

1997年6月开工修路。施工期间,官兵们顶烈日、战风沙、斗酷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群众,有的自发加入劳动行列,有的送来热馕西瓜,有的端来清茶凉水。经过一个多月苦干,铺设了一条宽6米、长4.5公里的柏油马路。

通车那天,村里像过古尔邦节一样热闹,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敲锣打鼓,姑娘小伙们跳起了麦西来甫。村民艾买提还开着新买的拖拉机,一边在新修的路上来回跑,一边挥手高喊“这是为我们修的致富路、幸福路”。

第五任团长王登良亲自担负起帮助阿拉努尔一家致富的工作。他看到县城周边的饭店比较多,但种蔬菜大棚的农户却比较少,便筹措资金帮助阿拉努尔大娘建起了蔬菜大棚,并安排当兵前种过菜的战士手把手地教她。两年下来,阿依努尔一家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改观。

2003年5月,第六任团长蒲继生接过爱心接力棒。有一次他带着军医为阿拉努尔一家巡诊时,当他看到阿拉努尔的大儿子艾力・肉孜在家无所事事。便坐下来语重心长地对艾力・肉孜说:“你父亲去世早,你一个男子汉,全村入都在致富,你这样叫人看不起。”听着蒲继生关切的话语,艾力・肉孜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勤奋和双手点燃奋发的灯光。

此后,蒲团长不仅为他买来相关书籍,还特意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实用的致富信息,帮他分析致富项目,了解当地市场行情,最终为他找准了养鸡这个项目。项目找到了,可是又缺少钱和技术,蒲继生又想办法给他凑钱买了300只小鸡,还专门请地方的兽医给他讲解有关预防鸡瘟的专业知识。在养鸡的致富路上,艾力・肉孜一路走来,如今,他自己摆脱了贫困,他逢人便说:“要是没有蒲团长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蒲继生为村民致富想点子、谋发展,不仅与电信局联系,协助村里安装程控电话,而且与城建局、土地局等单位协商,填平了废弃的鱼塘,建起4000多平方米的巴扎,动员村里几个有头脑的年轻人开商铺,当年创收2万多元。

乌斯曼说:“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到发展第三产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哪一步都没能离开炮兵团。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更是离不开。”目前,全村在外务工人员达500多人,各类专业户400多个,64家还购买了小汽车,全村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的23元提高到去年的4236元,村集体经济由欠账13万元到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全村615户家家有存款,10万以上的就有43户,十六村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树为“奔小康示范村”。

40年如一日,炮兵团一代代官兵用民族大爱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团先后被国务院、和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十六村也先后被、民政部表彰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文明示范村镇”,连续26年无刑事案件、无非法宗教活动。

上一篇:单飞梦VS举国体制 下一篇:BRT来了――BRT牵动首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