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时间:2022-05-12 02:17:56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摘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与其必备的工作能力是完成思政工作任务的必要前提。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需要哪些工作能力,都是我们思政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素质与能力的内涵出发,详细地探讨了思政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素质;能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政工作实践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政工作者给予高度的关注。在这诸多的关注问题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必须的思政工作能力是其核心问题。因此,只有当高校思政工作者明确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他们才会加强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思政工作的具体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的从事者,或者说每一个思政工作的研究者,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在第一个层面上,我们首先要通过对“素质”一词的理解,科学地界定什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即确定研究对象;在第二个层面上,我们根据自己对高校思政工作者专业素质的界定,详细分析一个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都需要哪些必要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素质及其内涵

素质的第一种含义是指某个人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特点;素质的第二种含义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素质的第三个含义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或参加某种活动时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素质的第四种含义是指某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的第五种含义是指某一个人经过社会、家庭、学校等生存环境的影响下,由其所学各科知识内化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生理素养和能力的总称。结合新时期思政工作的特点,在详细分析上述“素质”的各个义项后,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即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通过自己经过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完成相关思政工作任务而需要的、由相关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素养。这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中,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其核心内容;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中,相关的后天努力是其形成专业素质的必要条件。

(二)专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1.思政工作者的知识素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他们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此,我们不应该把知识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相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思政工作任务,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广义地理解。首先,从思政工作的内容出发,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需要一定的心理知识作为专业素质。无论是对大学的本科生而言,还是对大多数都是成年的研究生而言,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都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研究自己的思政工作策略。即使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我们的思政工作者也应该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完成相应的思政工作任务。其次,思政工作者的知识素质中,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如何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何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需要根据专业的思政知识确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这些错误给其自身带来的危害,给学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一句话,所有的思政工作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都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内化这些专业知识。

2.思政工作者的方法素质。大家都知道,不是有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就能做好新时代的思政工作。换句话说,在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中,广大的思政工作者还需要必要的方法素质作为自己的工作支撑。在思政工作中,方法素质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在这个系统性的组合中,第一个层面的方法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及时地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是思政工作者防患于未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方法素质的第二个层面上,面对如何处理已出现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这种思政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不仅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而且也会为思政工作者及时发现其它问题提供机遇。因此,在方法体系的第二个层面上,是思政工作者的沟通方法;在思政工作方法体系的第三个层面上,是思政人员的分析方法。如何结合学生的错误,通过正确的方法分析出其潜在的危害,是思政工作人员工作的重心所在。特别是后者,它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不亚于前两者。当然了,思政工作方法素质的体系远不止在此提到的这三种,但此处我们仅以这三个核心的内容为例,以期引起众多研究者对思政方法素质的关注。

3.思政工作的创新素质。众所周知,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处于变化之中,思政工作的策略与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总之,一句话思政工作所面对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随之更新。这也就是说,思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的素质。这种创新的素质可以使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可以使我们思政工作实践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因此,无论是哪一所高校的思政人员,无论是长期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还是短暂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有创新的素质。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

(一)思政工作能力的内涵

能力,一般的意义是指从事某种事业、完成相关任务的素质,但能力往往与实践联系紧密。因此,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政工作的能力。所谓思政工作能力就是指具体的思政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完成思政工作任务的素质。换句话说,就是思政人员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素质。

(二)具体的工作能力分析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实践中,每一个思政人员都需要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观察生活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所谓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指每一个高校思政的从事者,都需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问题。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的思政工作把即将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减少各种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降低问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力。

2.交流沟通与分析能力。所谓的交流沟通与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了解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可以使思政工作者清晰地了解已发生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掌握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分析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思政工作者掌握问题的实质所在,危害、影响,而且还可以使犯错误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同学、学校、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

3.评价与纠正能力。评价与纠正能力是一个思政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面对自己对学生的处理,面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个事件,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都需要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有利于改革自己的思政方法,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政能力。然而,在反思自己的思政工作中,评价与纠正能力就成了关键所在。评价,可以使思政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纠正,可以保证思政工作者在下一次的思政工作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工作能力。

4.借鉴与提高的能力。思政工作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工作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具体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向身边的思政工作人员学习工作方法,而且也要结合学习的机会,参考和选择性地利用其它学校的思政工作方法,甚至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一句话,凡是可以提高思政工作实效的方法都可以借鉴,都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高校思政工作者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认为思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我们还需要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素质与能力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理论是指素质的知识构成,所谓实践是指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化作具体的能力去解决所面对的诸多问题。

(二)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谓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是指思政人员的素质是其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而且思政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提高其素质的关键。这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政人员需要通过丰富自己的素质(知识)来打好自己工作的基础,然后再通过具体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

(三)抽象与现实的关系。思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其工作能力之间还存在着抽象与现实的关系。所谓抽象是指思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所谓现实是指思政工作人员的能力。由前者到后者的转化过程,就是思政人员具体的工作过程,素质与能力在思政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达到了和谐地统一。

总之,为了完成相应的思政工作任务,每一个思政工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在具体的思政工作实践中,素质与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具有多重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者给予高度的关注。

上一篇:丁焕峰:区域发展,社会资本非常重要 下一篇:南风窗的未来:与大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