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面雨水口设计计算方法

时间:2022-05-11 11:47:58

道路路面雨水口设计计算方法

摘要:提出道路上雨水口间距的计算方法,使路面排水设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道路路面;雨水口;排水设计;计算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spacing of street drains, pushing surface drainage system design towards a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future.

Key words: road pavement;drain;drainage design;calculat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是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路面积水会妨碍车辆的通行,使车辆产生侧滑,影响行车安全;其二,路面长期的积水会降低道路路基的强度,造成路基及路面的整体破坏。因而雨水口是城市道路路面排水系统中常用的构筑物,一般布置于道路车行道两侧,路面雨水首先经过雨水口收集后才能进入雨水管道系统。科学合理地设置雨水口是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的关键,同时也将对路面结构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雨水口按布置方式区分,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布置于汇水点(道路纵向低点或低洼区),雨水从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入雨水口,如下左图所示;第二类是布置于截水点处,即位于道路的同一纵坡段上,雨水口只承受一个方向的水量,如下右图所示。

对于第一类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可根据该处雨水口所处的汇水面积范围所产生的雨水流量,以及所选择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等,参考《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2》进行设计,本文不做论述。对于第二类雨水口,在雨水口形式、道路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明确的前提下,一般是根据经验确定雨水口设置间距,本文从理论角度提出该类雨水口设置间距的计算方法。

一、雨水口间距设计计算方法

1.1雨水口泄水能力确定

根据《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2》可知,当雨水口前水深为4cm时,雨水口设计泄水能力为20升/秒。

1.2路面排水设计汇水量的计算方法

1)路面排水设计流量确定

路面降雨由地面径流至雨水口,经过设计道路路幅范围内漫流排水的过程,以及在由路边石及路面组成的街沟集流的过程。

由于汇集雨水径流的面积较小,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q•φ•F――(A)

公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L/s);φ为径流系数,对于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φ=0.90;F为设计汇水面积(ha),F=W•LS,W为设计路面排水宽度,LS为雨水口最大允许设计间距;q为设计暴雨强度(L/S••ha)

其中,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形式为

――(B)

公式中P为设计重现期(年);t为设计降雨历时(min);A1,C,b,n为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2)设计降雨历时的确定

设计降雨历时t是影响降雨流量Q的重要因素。由于设计降雨历时包括道路横向宽度B雨水流至街边的时间t1(min),和纵向街边最远点雨水径流至雨水口的时间t2(min)

t=t1+mt2――(C)

公式中t1与道路路面宽度和道路横向坡度i1有关,t2与结构断面尺寸和道路纵向坡度i2有关,m取值1.2为折减系数。

计算t1值。路面降雨横向漫流过程通常为面层流,径流流速与漫流水深、单位时间平均降雨深度、雨水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在工程计算过程中要十分精确计算t1值存在很大的难度,一般采用经验估算方式。依据《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t1=B/(60V1) ――(D)

公式中V1为径流流速(m/s),当地面坡度小于0.005时,V1取值范围为0.15~0.30,当地面坡度为0.005~0.02时,V1取值范围为0.30~0.60。

计算t2值。街沟集流速采用谢才―满宁公式计算。设排水路段中长度为X处计算流量为QX,流速为V2x,过流面积为Ax,水力半径为Rx,则有降雨平衡连续方程及街沟集流运动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QX=AX •V2X=Φ••(W •X)•q――(E)

――(F)

通过公式(E)(F)可求得街沟集流的平均流速V2,其中LS为雨水最大允许设计间距

――(G)

――(H)

3)雨水口间距LS的设计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要确保雨水口能够完全排除设计间距范围内的路面雨水,则必须保证雨水口流量Q≤20L/S。因此雨水口间距设计计算步骤可采用如下:

取Q=20L/S,根据经验确定降雨历时t的初始试算值,取t=2~5分钟。

由公式(B)计算q值,由公式(A)计算F,进而求得LS。

由公式(D)计算t1值。

由公式(E)、(F)、(G)、(H)计算t2值。

由公式(C)计算t值。

重复上述②、④、⑤三个步骤,反复计算LS值,直至LS的计算值与上次计算值变化比较小为止。

二、雨水口间距设计示例

道路路面宽度为30m,设双向横坡排水,i1=1.5%,道路纵坡度i2=1.0%,计算单箅式雨水口的设计间距LS。

对于辽宁大连地区,根据常年经验总结,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当设计重现期P取值为1时,

设汇水街区范围内水深沿纵向呈线形变化,对于街区范围内任一长度X处:

BX= ,WX=66.67BX= ,AX= ,RX=

经过反复计算,雨水口最大设计间距为32.5米。

三、结束语

本计算方法只是自己的一些观点,愿本文能在设计同行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雨水口泄水能力受到上游来水的水深、水面宽度、雨水口与路面间的高差等因素的制约,设计间距应在最大允许间距的基础上考虑相当定量的余富。同时为了计算方便,假定雨水口上游汇水街边水深是呈直线变化的,该假设是否会对计算间距精度产生影响应有待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2》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北京市市政设计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工程水文学》刘光文等译:水利出版社。

[4]《道路路面排水设计计算方法》陈智强:厦门科技。

上一篇:论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用电管理 下一篇:探讨建筑给排水的施工技术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