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探讨

时间:2022-05-11 08:51:52

小学语文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语文能力的方面介绍了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做、做什么、通过何种方法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以及能力的提高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重点阐述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趣;动手;动脑; 参与; 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外显标志之一。要求教师学会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己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所教的东西;充分挖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化为“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摄取知识”。主动性学习实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真正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下面就如何创造适当的物质条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谈几点浅识。

1 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在情感的作用下产生的,师生间没有感情,学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目标就只能落实备课本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1.1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应试教育是师生学习的桎梏;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死板的、缺乏主动的。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进入教学情境,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亲切信任、尊重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技艺把学生带入氛围中去。教学中教师应欣赏学生、关注学生、期待学生,诚心尊重每个学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使学生身心愉悦,心境良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支、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1.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的自己的学习下,认识初步成功时,心情是愉悦的,精神受到激励,从而探究的欲望大增,兴趣盎然。

2 动手――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

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而且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

2.1 激励学生动手画一画。有一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的内容是可以借助想象画出来的。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把天安门广场的各种建筑物画出来,很快帮助学生了解天安门前建筑物的具体方位,教师无需多费口舌。

2.2 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依据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

2.3 鼓励学生动手练一练。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训练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俗话说“眼高手低”,缺的就是练一练这个环节。因此,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

3 动脑---质疑问题,鼓励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有:

3.1 解题时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辟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解读这样的的题目往往也就成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不仅能提契全文,而且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

3.2 疑惑处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针对不理解的地方法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知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

4 参与――积极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则必须“参与”,充分参与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参与”是主动学习的基石,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提供机会,指导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

充分参与策略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三条:1、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2、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3、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顾实际追求形式上的变革,不要过程,只奔结果,靠死记硬背达到教学目的或生硬地将“最佳”方案端给学生。

5 创设情景,变“苦学”为“乐学”

5.1 用生动的的讲述创设情景 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同时要一定的演讲水平。笔者在外出听课期间就见到过教师关于生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教师请学生上讲台引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表现文章的语言美感,教师分别请5个学生上讲台扮演《棉花姑娘》里的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和棉花姑娘的角色进行对话,把它们各自的捕捉的害虫对象分类,燕子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捉叶子里的害虫。表现出文章中的语言魅力。

5.2 用问题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围绕教学目标例如:教《跳绳》时展示主题图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桔子,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桔子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于是我就先出示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熟悉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体牲征,再对这些东西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从直观上掌握了解它们的特征。继尔又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这些物体出现在哪里。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探究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同时在发现学习方式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5.3 多媒体创设情景 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直观新颖、形声结合、试听并举的特殊功能,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特别为情景教学奠定了基础.它在创设生活情景;直观情景;故事情景;实验情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媒体在此方面的广泛应用,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知小疑则小进。知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增疑设障。让学生处于“疑”和“惑”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中展开,在疑惑中进行。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导,也就是说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使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历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兴趣。问题情景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疑问难,根据线索质疑解难,调动学生,析小疑释大疑,使学生在多角度、多方位质疑释疑中对情景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梳理、整合,从而完成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学会解决问题,从中不断地建构自身新的认识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真正要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从学生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全面入手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上一篇:百色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探究 下一篇: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做“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