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和浩特周边村镇类型、存在问题及优化调整措施

时间:2022-05-11 07:02:23

浅析呼和浩特周边村镇类型、存在问题及优化调整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区周边村镇的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列举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为当地农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和发展途径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呼和浩特地区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村镇聚居模式;优化措施;城乡一体化

1. 引言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风貌。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区周边村镇的基本类型和村镇的发展状态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为在今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好的协调自然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城与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新聚居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呼和浩特周边村镇的主要类型

根据调查,呼和浩特市区周边大部分村镇的共同特点是:离中心城区较远,受城(市)镇直接影响力弱。村镇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经济收入较少,经济发展速度慢,基础设施条件差,居住环境相对封闭。

2.1 移民新村型

在一些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经政府统一规划、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相对村民自建住宅而言)建成居住小区,供本村村民或周边村移民集中居住。移民新村型村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原来生态脆弱区域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居民迁出统一集中居住在移民新村,如准格尔旗暖水乡暖水村;二是为了改变村镇原有居住用地分散、土地严重浪费、建筑密度低、建筑零乱简陋的现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而在村镇原址扩大规模,建设居(移)民新村。如呼和浩特回民区东棚子村和赛罕区西把栅乡辛家营村。

2.2 城市近郊型

城市近郊型的村镇位于城市或旗县政府所在地的附近,这些村镇的特点是靠近城市中心,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受城市影响程度大。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的舍必崖村和八拜村均属于此类。舍必崖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南郊102省道12公里处,距离市中心区仅23.6公里,八拜村距市中心区21公里。与远郊村镇相比,金河镇、八拜村和舍必崖村更靠近城市边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聚居模式与相邻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随着呼和浩特城区中心东移,城市化建设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八拜村和舍必崖村以及周边的其他村镇将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新的功能区,村镇居民的聚居模式势必发生显著变化,目前村民们分散的居住方式和家庭化的生产方式,最终将被现代化的村民小区和先进的设施农牧业所取代。

2.3 沿交通干道分布型

沿河沿路分布的村镇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物资、人员、信息等流动频繁,对当地的聚居模式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村镇或小城镇,如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沙尔沁乡二道凹村和色令板村。二道凹村和色令板村均位于土左旗沙尔沁乡东南部,紧邻209国道,二道凹村全村总户数242户,人口920人,耕地面积3220亩。色令板村全村总户数417户,人口1784人,耕地面积6350亩。两村村民居住集中,基础设施较完善,二道凹村东北侧建有二道凹水库,具备发展农、牧、渔业产业的基础条件。此外,周边便捷的公路交通是二道凹村和色令板村的优势资源,通过209国道向北可达呼和浩特市,向南可达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有利于发展牲畜饲养、菜果种植和交通运输业。

3. 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村镇建设缺少规划,土地浪费严重,建筑质量差。

村镇建设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和管理,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水平并没有随着城镇化发展而降低。在村镇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下,大部分住户住宅超占面积,同时由于大多数村庄属于粗放型发展,不时出现大量闲置地和荒地。此外,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的行为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带来许多问题:如随意占用耕地出让用于非农建设,低价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随意改变建设用途等,使得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农民观念滞后,对规划认识不足。很多农民仍保持着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缺乏全局思想和环境意识,互相攀比心态严重,导致相关规划的实施性不强。同时建房施工基本没有设计图纸,技术工艺落后,造成房屋功能和质量低下,建筑质量安全隐患较多。

3.2 村镇社会事业滞后、公共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质量差。

由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财政保障,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村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大多数村庄无集中供排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差。村内污水、垃圾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3.3 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农民增收乏力。

由于村庄规模偏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进程缓慢,整体效益不高。农民整体素质较低,自主增收渠道少。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之一,增收困难成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巨大挑战。

3.4 自然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

呼和浩特市区北部草原山地沙化、东南部土地肥力退化现象主要是由于超载放牧、超面积耕种所致;而过度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产业模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本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要实现自然生态停止退化、逐步恢复平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实现最终得到治理,搬迁转移农牧业人口、大幅度消减传统农牧业,发展林木种植,恢复草原生态,以彻底消除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根源,这是唯一的出路。

4.优化调整措施

4.1 规划措施

村镇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上既有别于城市规划,也不是简单的农村土地规划或村庄建设,而应该是多种规划类型的综合体。村镇规划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保护自然、发展经济、拓宽产业、农民安居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其导向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使之成为村镇聚居模式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4.2 建筑措施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呼和浩特市区周边村镇建设逐步向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造的方向迈进。村镇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由低矮凌乱的单层土木结构、砖木结构自建房逐渐发展为建筑功能合理、结构坚固、造型优美、设施完善的多层、高层住宅楼和农民别墅。作为村镇聚居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镇住宅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还应结合农村生活特点,在储藏空间设计、老年和无障碍设计、清洁能源利用和建筑造型特色等方面采取适应农村聚居特点的措施逐步加以完善。

4.3 交通措施

为了便于村镇居民日常出行和生产运输,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公路尤其是乡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投入,确保乡村公路继续向偏僻村镇延伸。同时结合地区特点,在煤矿集中区周边为运煤车建设货运专线,缓解县、乡道路拥堵现状;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农村客运站建设。以“路通车通”为目标,组织实施农村客车通畅工程,打破定班、定线、定点的发车模式,鼓励农村客运班车依托农村客运站,采取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经营、循环经营、设置临时发车点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提高客车通达密度和服务质量,解决村镇居民出行难问题。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区周边村镇类型和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农村地区聚居点用地分散、建筑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现状,首先应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手段,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改善村民居住生活设施条件,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次,建议强化政府的行政职能,从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对村镇聚居模式的调整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使之适应当前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R],2006.8

[3] 彭鹏、周国华,农村聚居模式研究初探[J],特区经济,2008年第1期

[4]《中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编委会,中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7

[5] 2001杨勇,蒙南沿黄地区村镇聚居模式研究[D],2011.7

作者简介:

刘杰(1979.9-),男,讲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杨勇(1974.5-),男,讲师、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项目(项目批准号:NJZY12282)

上一篇:防井喷装置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外墙质感涂料施工要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