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

时间:2022-05-11 12:03:45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

摘 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环境观是分不开的,现代环境观要求民法在环境问题面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民法的私法属性反映出民法应对环境问题的局限性,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可以弥补这一局限。无论是民事立法还是民事司法,都应当体现出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的要求,使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道德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新内涵,保障在立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私法规范同样能够使环境问题迎刃冰解,私法秩序得以维护,并促进良好生态环境的实现。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88-01

一、现代环境观对民法的新要求

所谓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它与人类的环境观是分不开的。

人类的环境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和。迄今为止,人类的环境观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第三阶段是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阶段。人类环境观的历史发展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崇拜自然到否定自然(即无视自然),再到重视自然的过程,这也是人类环境观从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民法的私权神圣、意思自治、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是规范市场活动的基本法律准则,民法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性质也就由此而表现出来”。可以说,在环境问题面前过多地反省民法、批判民法是不恰当的,要知道,“权利本位”始终是私法的根本价值取向,而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行政权力、经济权力的行使,在于环境资源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在提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情况下,民法应对环境问题仍要以私权神圣原则为基础, 而此时,私法正在经历由“权利本位”之单一价值取向转至“以权利为前提、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之双重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私权、保护私权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共利益。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性适应了环境保护的需要

民法基本原则属于民法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它集中体现了民法的根本价值和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民事立法上,确立了以下几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从其特征来看,民法基本原则是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规定,是普遍性、衡平性规定,是指导性、强行性规定,同时还是强制补充性规定。在诸多的民法规定中,在既制定任意性规定的同时,又制定强行性规定。强行性规定,即不能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且必须无条件地遵循的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即为强行性规定,其强行性来自于其负载价值的根本性,即社会的根本价值。民法基本原则还是强制补充性规定,他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存在的主动、抽象的补充条款,体现了国家干预原则,不论当事人有无特别约定,其有关部分都当然地成为每一法律关系的补充内容,是一种当事人必须履行的默示条款。

作为民法指导思想的民法基本原则包含了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体现出国家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如近年来得到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伦理思想已经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被规定到法律法规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中,所以,民法典的制定和民事单行法的修订、颁布与实施应当反映这一思想,以此指导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活动。为克服由于环境问题的冲击所导致的私法不严谨问题而需要制定新的私法规范以弥补因社会进步而产生的私法调整的空白时,无论是一般的民事立法还是作为法律渊源的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制定者都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的要求,司法机关也应当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司法,否则就是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动。

众所周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二者有一定的重合。民法基本原则的思想渊源于自然法的善意与公平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德观念的法律化。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道德法律阶段,而道德规则乃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充分实施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道德的发展,从而使道德的法律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其具体内容是民事行为的善意和利益衡平的观念,不同时代的观念和规范要求其内容和作用也不同。所以,无论环境问题如何发展,私法都必须对环境问题做出反应,以适应调整新的利益关系的需要,而私法创新总是围绕着善意与公平的理念而展开的。在环境问题冲击下,“环境友好”、“生态正义”、“代际公平”不但是环境资源法的核心价值,而且也是民法善意与公平理念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上一篇: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改革途径研究 下一篇:荣威自主开发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