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2-05-10 10:03:04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底子薄,在思想意识上只重视唱、跳、弹、画等技能的培养,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开展数学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思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角色转换方面进行了策略探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74-02

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里,数学是基础课程,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从事幼师工作的职业需要,所以数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因为个人及社会等原因导致数学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程度都不很理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师,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等问题,该怎样解决呢?经过一年的亲身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一个人个性发展的驱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自己愿意学习,才能做得更好。如何让学生转变思想,把数学当成最好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改变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过去的教学评价偏重结果,注重表象,评价的形式单一,使部分学生在那些僵死的、缺乏尊重的评价中挫伤了自尊心,失去了自信心,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考试成绩好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算是小有所成;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都是取得了进步。所以,引导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是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偏见,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的“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中职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时时想着学生,事事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所以,只有爱护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往往就是让学生“程序输入”式地呆板接收,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这样,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会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同时,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再次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学习中的反思正如生物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数学中的很多思想方法、技能技巧,若缺乏学生自己的反思、体验和感悟,就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反之,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结果就会出现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会用”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比如有些学生书写混乱,字迹潦草;错字、漏字、添字,丢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时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验。有些学生做作业时不善于独立思考,喜欢“参考”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去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不以为意。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以致用的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激活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专业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四、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角色,让学生“会教”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的地盘,每位教师都相信而且奉行一句话“我的地盘,我做主”,甚至有人认为,讲台是展示教师才华的舞台 ,是凸显教师领导地位的平台。殊不知,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台下的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完全一副被逼迫的摸样,这样的数学学习既降低了效果又没有了兴趣。

学前专业的学生,本来就是明日的教师。她们毕业后也是要从事幼儿教学的,她们在数学课上不仅要学会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教授给孩子们,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有一个初步的数学概念。那么,老师何不早点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呢?首先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在课堂上换位教学,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课堂让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开口、多上讲台,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追求。其次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让学生提前备课,探索思考,设计不同的、符合幼师专业的数学游戏。再者,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实施换位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提高和锻炼。

参考文献:

[1]韩金学.幼儿师范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卢明存.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 华章,2010 (23).

[3]孙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13).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维度及项目教学模式探析 下一篇:一个舞台与一个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