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思维

时间:2022-05-10 08:42:14

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以质疑、审慎的心态,采取揭露和批评的视角,对现存事物和现象进行反思的思维方式。在时评写作中,时评人的重要社会职责之一,就是带着问题意识对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进而批评错误、鞭挞丑恶。本文从时评写作中批判思维的对象、特点、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

批判的对象

在时评写作中,批判对象和评论对象的范围是等同的。每个新闻事件中的人或机构,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没有批判的“豁免权”,只要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都应当接受人们的合理质疑,都是时评人批判的锋芒所向。下面以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典型言论为例,探讨批判思维不足的种种表现:

中国足球队又输球了,时评人想批评。有人说,有本事你们上场试试。

点评:错误,批评应不问资格。如果批评要讲资格,无人可以批评开国元勋。

一位大学教授批评郭德纲相声“三俗”。郭回应,教授多研究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东西吧,和艺人过不去干吗?

点评:郭德纲的回应是错误的。郭德纲相声公开演出,对社会文化影响力相当大,学者或时评人当然可以批评。

为什么央视、《人民日报》批评苹果公司?是何居心?是不是对美国公司的报复行为?

点评:批评应不问动机。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批评者确实有此动机,否则并不影响其批评的内容。

现行高考制度虽然有问题,可是现实国情决定了只能先采取这种相对公平的制度。人们很难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改革,所以就不要批评了。

点评:即使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案,批评仍有价值。它可能使我们对现行制度中的问题认识更深,以便在将来能找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需要批评,但一些社会势力如民营企业,还太弱小,需要社会的帮扶,我们就不要吹毛求疵了。

点评:错误。只要这些社会势力影响社会多数人,涉及公共利益,都是媒体批评的对象。

西方民主国家的各项制度比较完善,大部分事情都比中国做得好。我们批评他们是自不量力。

点评:同样,批评不问资格。只要他们的制度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就存在批评的空间。

批评总是指向他人的,批评者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自打耳光。

点评:批判不只是一个外向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向反省的过程。自我批评是批评的重要向度,不做自我批评的评论者是不值得信赖的。

可以说,时评写作中所有的评论对象,都是潜在的批判对象。通过批判,可以对社会及其运行系统、各种组织、制度、人性进行更深的思索和追问。通过批判,可以使更多人看到原有事物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它们有一种改进的动力和可能,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即使我们目前还无法想出更好的对策,也可以通过批判来警示人们现存的问题,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得到改善。从这种意义上说,时评中的批判总是有价值的。

批判的特点

时评是对最新的新闻事实及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的文体,因此相比其他文体的批判来说,它的批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评论者需要把握意见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发现新问题,拓展新思维,努力求新求变。时评人在批判的过程中,应以时代的而非陈旧的视角和观念去把握新闻事件的内涵。

时评人盛大林是这样论述如何在时评中找到“批判点”的:批判一种现象,关键就在于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比如,有没有虚伪的问题?有没有矛盾的地方?逻辑上能否说得通?“评论者的头脑就应该像是‘杀毒软件’一样,把上述这些问题的判断标准植入程序中,并对准备评论的新闻信息进行逐一‘扫描’……只要发现了,也就有了批判的靶子。”①

本文还想在这个比喻上有所发展:时评人头脑里的“杀毒软件”需要时时更新“升级”,对事物的批判要随着时展有所演进。评论者需要深入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弊病所在,在快速变动的语境中剖析社会的“病灶”,分析其“病理”,绝不能让批判的锐利锋芒消逝在一大堆陈陈相因、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之中。如关于性骚扰问题,时评的批判显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先是大量的时评批评性骚扰问题属于立法空白,呼吁应该立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作出修正,专门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内容。然而,该法给出的只是一个禁止性的态度,如何落实仍然有待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随后,时评批判的锋芒开始指向反性骚扰的落实难问题。如2009年9月26日,《新京报》社论《反性骚扰,从辨明权利到落实权利》批评了“单位责任落实难”问题。时评在反性骚扰的必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落实权利的重要性,把人们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一步。

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其他问题开始浮出水面。2012年6月,面对多起地铁猥亵事件,上海地铁二运的官方微博提出“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引来激烈抗议。6月24日,两个姑娘在上海地铁某站手拿标牌,上书“要清凉不要色狼”,“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迅速吸引了社会关注。6月26日腾讯网《今日话题》以《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为题,既严厉批评了地铁部门的说法,斥之为强盗逻辑,也对一些女性的行为提出了善意批评,即问题的实质在于搞清“群己权界”。同日搜狐网《点击今日》以《不许“骚扰”女人,只准女人骚扰?》为题,通过对受众的调查和对国外立法的借鉴,批评了现行性骚扰立法中的缺失,即男性也可能成为被性骚扰的对象,法律应一视同仁,女性着装也应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通过这样的批判,时评借助社会热点新闻或话题,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做出新解读,找到新对策,使社会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观念的拓展,形成了批判的深度和思想演进的开放性。

批判的原则

时评写作中的批判既是自由的,也需要有序,即把握好批判的原则。

第一,批判要把握好“度”。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或现象,时评人不宜简单否定、横扫一切。如《工人日报》评论员刘家伟所说,批判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②批判体现为自由和责任的结合。时评的批判通常并不意味着要对原有的组织、制度或人性进行彻底颠覆,而是以“扬弃”的态度,留下精髓,去除糟粕,实现变革。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往往也是被批判的对象之一。

第二,批判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学者易中天所说,批评的规则包括“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是“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是“善的原则”。③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追求真实和人文关怀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时评人必须尊重事实,公正思考,同时对批判对象不能使用人身攻击语言,不能侮辱其人格甚至实施现实中的伤害。

第三,应承认批判对象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时评人应具备宽容心态和容忍异见的气度,容许他人对批判的反馈或驳斥,公正地对待对立面的意见。批评者在提出批评和质疑时,也应当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批评质疑。

注释:

①盛大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②刘家伟:《建立起对理性的“强烈信赖”》[J],《新闻战线》,2005年第3期

③易中天:《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N],《南方都市报》,2009年6月30日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上一篇:论新闻的本质属性 下一篇:跟风报道背后媒体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