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2-05-10 04:29:03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摘 要: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教育现状的和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以及取得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机电类专业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有着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去推进此种培养模式,达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自1985年试办以来,至今已有近30年的办学经验,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院校的生源和数量急剧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已对五年制高职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由于其年龄偏小,不够成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很弱,对专业的认同感较差,加之其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信心缺失。同时由于其受教育的经历,他们在道德素养方面较之其他同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在这一点上,企业对此也有比较强烈的反应。但从另一方面分析,五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其年龄偏小也使是其可塑造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开发等多方面全面规划、探索针对五年制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培养成有利于社会的专业人才。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精神,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现状及生源特点,实施了以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举措。

1.根据企业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合作,在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指导思想是学院发展的灵魂,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我院围绕示范校的建设,提出了“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四大办学理念。其中第一条就是强调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一点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他们认为学校应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这四大办学理念进行设计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十分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环节。通过通识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通过各专业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主要岗位,安排相应的专项与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专项技能训练内容全部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融入到相关的课程之中,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见表1。

表1 机电类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

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已达到了58.3%。

2.根据企业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我院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也在逐步从基于知识获得的学科体系向着基于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能力应用为主的方向发展。首先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此标准对专业核心课程予以建设,主要建设形式是通过院级教改项目的立项来实施,目前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已占到核心课程的60%以上。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了本专业数控编程加工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表2为其加工岗位主要职业名称。根据这些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开发建设了“数控机床编程与零件加工”(车床与加工中心)等2门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实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的操作以及选择刀夹量具等工艺装备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据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如:零件图纸分析工艺制订数控编程机床加工零件检验等,将本课程分为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机床操作(以数控车和数控加工中心为主)、自动编程等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围绕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各典型工作任务以模块化形式出现,本专业学生要求全部选择,机电类其它专业根据需求选择。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如下:

(1)企业调研。围绕企业数控加工岗位,就本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进行调研。

(2)能力确定。本着课程建设的目的,校企双方研讨,确定本岗位的主要专业能力为:工艺制订、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等。

(3)总结归纳。根据企业对本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课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能力要求,并从中选择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建设提供基本素材。

(4)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就是教材与学材的建设,这也是教学基本保障和教学成果的形式体现。目前,此项工作正在以学院“十二五”教育规划中教材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

表2 数控加工岗位职业名称

本专业的另一门重点课程“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建设思路基本类似,其典型工作任务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提炼,部分提高拓展内容来源与相关的技能大赛。

技能训练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环节,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单项技能训练的内容全部融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如将数控编程训练、数控设备维修训练融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其结果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够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检验,此种模式比较适合五年制学生的特点。

考核评价的改革也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根据职业教育及五年制教育的特点,考核方式除笔试外,可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践操作、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3为目前实施课程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方法。

表3 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

通过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近几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北京市教委举办的一系列技能竞赛中均有斩获,成绩不断提高,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主要经验可归纳如下:

1.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ETC等,其核心思想都是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我院机电类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与企业合作,实施共同培养,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则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核心课程,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改革是落实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机电类专业的各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授课,使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工科类专业的教学尤为适用,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建设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措施,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素质是确保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实施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科研与社会服务既是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发展的助推剂,又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学院于2011年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其中一翼即为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此,学院对师资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非常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良好的制度保证加之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既有为企业服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型项目;又有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项目。迄今为止,机电类专业教师100%均在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中主持或参与过项目,做到了科研为生产和教学服务的目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教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校企合作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不断发展,学生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不断创新,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其次,在价值观方面,注意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做到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8年。

[2]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3]莫东晓.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年9期

[4]陈莉.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践探索[J].投资与创业.2012年9期。

[5]范次猛、夏春荣.创新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3期。

[6]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3期。

[7]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7月。

[8]张荣.构建工学结合『321专业课程体系的案例分析――以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年3月。

[9]汪金营、胡霞.国内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27期。

[10]顾琪章.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高职教育的启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5期。

作者简介:诸刚(1960年10月-),男,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教育

上一篇:使用进口英文童书进行幼儿英语启蒙的实例分析 下一篇:强化素质教育 提升艺术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