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课堂”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5-10 12:32:01

“学导课堂”引发的思考

某日,我们学校的李老师小心翼翼地问我:“郭老师,那天的录像课按您的意见作了修改,但是改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读、在写,我说的话很少,这样行吗?”这使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九色鹿》一课,课堂上,教师穿针引线,推波助澜,而大部分时间不也是学生们在说、在读、在写吗?整堂课导之学之、学之导之,简约、质朴而实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会不行吗?于是,我回答李老师说:“行,一定行!”

细细想来,李老师担心的倒不是学生读多了、写多了,而是老师是不是讲少了。的确,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人们对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已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广大语文教师中仍存在“大权独揽”,舍不得放、不敢放的心态。李老师的担心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心态。

不仅如此,学生在变,学情在变,学生的阅读方式、途径在变,文本的内容、形式在变,教育的理念、口号也在变,难怪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常常是“雾里看花”,看完后还是一头雾水,最后发出一声感叹:“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啊?”

是啊,语文怎么教?教成什么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曾有过“教读法”“导读法”“尝试教学法”“语感教学法”等许多种教学法;就课堂形态而言,我们曾经提出过“高效课堂”“简约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等种种课堂形态。各种观点走马灯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认清它们的本来面目,然后采撷其中的一朵浪花为我所用呢?笔者以为,首要的是理解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这一对主要矛盾,然后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而如果认识不清,行为上必定误入歧途,偏离语文教学的正常轨道。

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导)下学习(学)。无论哪种课堂形态,无论哪种教学法,有一条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教师“导”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存在的基本前提,在任何时候否定教师“导”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主体,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任何课堂,都是学生在学、教师在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与“导”,谁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各种教学方法、理念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而有差别。

追本溯源,“学”的本义就是学习,“学”字下方是义符“子”——孩子、学生,这个“子”就是学习的主人;“导”的本义是以手牵引、引导,而“导者”——教师,他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学导课堂”中的“学导”,不是对“教学”二字的简单调换,它体现的是“生本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教学活动要基于“学”,为了“学”,顺乎“学”。“学导课堂”,说白了,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自身知识建构的课堂。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思维的点拨和智慧的启迪。语文本身的客观性不如其它课程(如数、理、化)那样明显,它的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活动过程等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把握,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及时评价。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实践特征和重体验、感悟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把握、运用、挖掘、重组甚至开发教材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机智,有能力恰当处理动态、变化的语文课堂的随机生成。

在处理“学”与“导”的关系时,有时我们要向前一步,为学设导;有时,我们要退后一步,先学后导;有时,我们要和学生并肩而行,顺学而导。总之,要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导课堂里好好地读书、感知、理解、积累、表达……教师要好好地导,不是生拉硬拽,绝不强加硬灌,导在问题情境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学学导导,导导学学,共同演绎一幅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学导并举、教学相长的生动画面。

“学导课堂”与其说是一种教学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价值在于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重新解读,体现了从教师本位转为学生本位,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从牵着手走转为手拉着手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

“学导课堂”——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上一篇:雨林生命观察 下一篇:我爱闯关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