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调试分析

时间:2022-05-10 07:45:56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调试分析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 调试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及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据教育部网站资料,“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1]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壮大,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工作繁琐、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

根据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可得知辅导员有八项工作职责,包括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党团建设等。[2]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扮演了“超级保姆”的角色。辅导员除了要负责上述八项工作,还要抓学生日常管理和各类事务性工作,参加各层次的例会和比赛,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凡是涉及学生的事务都在辅导员工作职责之内。不少高校规定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数、学生工作日记数;手机24小时开机,若半夜学生生病或其他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给予帮助或处理;辅导员入住生活园区,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学习),等等。辅导员长时间、重复性的常规工作、繁杂的日常事务处理等使辅导员精神极度紧张,工作机械,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兴趣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导致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3]。

2.标准要求高,导致压力过大。

首先,对辅导员本身素质要求高。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意味着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及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勇于创新。近几年对辅导员的培训,并未完全改变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2006年底,从辅导员的学历构成看,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4])、知识结构单一(以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专业为主),缺乏专业性、职业化、创新性的局面。加之现在知识更新加速、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社会评价的压力等多层次的要求对辅导员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工作要求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尤其近几年,高校学生思想复杂,就业压力大,打架、酗酒、网络成瘾甚至自杀等现象时有耳闻,学生傲慢无礼、懒散随意、人际关系恶化等,这些都需要辅导员提前预防并加以解决。高校辅导员又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即辅导员要切实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在某些高校、部分任课教师眼中,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辅导员负责的,任课教师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这就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精神压力。

3.地位、工作认同感弱,导致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各高校严格按照“高进”原则聘任的辅导员热爱工作、年纪轻、有干劲、思想教育、组织能力优秀,希望为学校、学生做出贡献,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的尊重、社会的理解。但在重科研、重教学的大环境下,既非教学人员又非行政人员的尴尬地位,使辅导员处于“中间人”、“边缘人”的境地。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为他们服务、做具体事务的人,而非“老师”,不能像专业教师那样为他们传授知识,只会讲空话、大道理,没有本事;而且由于管理的需要,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势必触动某些学生的“利益”、“自由”,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和抗拒。某视频网站上出现的名为《听辅导员讲废话》的一段视频即从侧面体现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认同。近几年,国家加强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但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并不能立刻改变,辅导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时常存在[5];甚至于有高校领导称学校内资历最浅、最不了解学生的就是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只能帮学生办些具体事务[6]。辅导员在高校中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保姆”等角色,工作繁杂,却难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待遇明显低于其他教师,给辅导员带来工作没出息,不被社会认可,挣钱不多、操心不少的精神压力和深深的失落感与自卑感等心理。

4.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前途迷茫。

高校扩招带来大量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加大了就业方面的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对于很多选择辅导员岗位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如此。时间长、事务繁琐的工作状态,“中间人、边缘人”的地位,学生、社会认同度低的现实,让“不少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进高校行政机关、当学科教师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7]。而那些热爱此项工作的辅导员也在长期繁杂的工作中磨掉了热情,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发展、前进的方向,久而久之就将自己定位于“办事员”角色。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调试的对策建议

1.理顺工作关系、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首先,学校管理层面。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涉及教学、后勤、社团、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整个学校的工作最终都是为学生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的作用,不能单靠辅导员处理学生的所有事务。制定并按照辅导员工作条例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学校应转换工作思路,不能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而要依靠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将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的研究及知识的更新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其次,辅导员个人工作层面。在学校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辅导员要从自身工作出发,合理安排,制定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及时总结,按照辅导员工作条例,配合而非替代学校各部门工作。

2.科学考评,适当激励。

赫茨伯格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得来的快乐、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高校应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制定适合各高校工作实际的辅导员考评办法,突出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侧重考察工作实绩。提高经济收入对于辅导员尤其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措施。据报道,作为辽宁省提高辅导员工作地位和收入水准的典型事例,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对公开聘任的38名大学生辅导员,实行每年5万元的年薪制,这个标准与该校副院级领导持平,数额之高在全国也属罕见。[9]高收入有效激励了辅导员的工作激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就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即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及具有较强的理论政策水平,并要建立起辅导员职业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10]针对辅导员这一高校内最容易流动的岗位,应通过辅导员专门培训和研修、科学管理、相应合理的晋级机制、提高工资待遇等方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而不因为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使其成为“流水的兵”。

4.专业的心理干预及辅导。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虽然在担任辅导员之前都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但毕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论素养、知识水平还需要不断地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辅导员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情况;通过设立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宣泄室供辅导员使用,并做好保密工作;通过设立校内、校际的辅导员沙龙、论坛,方便辅导员之间交流工作感想及经验体会,扩展他们的视野。

5.加强自我心理适应与调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辅导员面临着更重的生活负担和更多的工作压力,在社会、学校为辅导员发展创造各种条件的情况下,辅导员自身更应该在工作实际中学会自我心理适应与调试。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自我个性、心理特点;多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娱乐活动;注重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培养;注意人际关系的培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大胆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4]http : // www. moe. edu. cn / edoas/website 18/17/info1204012800107217. htm, 2008-7-18.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9).

[3]王丽恩.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J].江苏高教,2005,(5).

[5]王国良.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J].理论导刊,2007,(3).

[6][9]郝驹.高校辅导员何日走出尴尬[N].工人日报,2007-7-26.

[7]薛冰.毕业了还不知辅导员长啥样[N].信息时报,2008-3-11.

[8]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2).

上一篇:关于高校办公室秘书信息素质的要求与培养 下一篇:关于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