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声乐课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时间:2022-02-14 10:56:44

高职声乐课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摘要: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教师应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提高审美标准,使美育在声乐教学中渗透。

关键词: 高职 美育 声乐教学 美育渗透 专业知识教学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育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是审美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环节,能促进人的情感世界的升华,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而促进德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根本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声乐教学中更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美育教育。

一、从声乐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职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一直是一个难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高难度作品的演唱,就无法感受并表现出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接受能力及生理条件来制订声乐作品,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基本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急于求成是学习声乐最大的弊病,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形成难以更改的毛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让一个没有基础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喊叫外,没有一点技术可言。而一首适合学生能力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基础技巧应用到歌曲中,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能够感觉到成就感,获得美的享受。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故乡的小路》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也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在歌唱时就会最大限度地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枯燥的发声练习愉快得多。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

二、从声乐作品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美育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例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黄水谣》、《松花江上》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我爱你,中国》、《长城永在我心上》、《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通过演唱这类歌曲,学生懂得了祖国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分量,懂得了祖国就是母亲,一往情深地爱着她。《嘎俄丽泰》、《嘎达梅林》、《玛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阿里山的姑娘》这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演唱这类作品,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历史、熟悉了各地域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唤起了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学生的内心进入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了音乐本身的美,通过演唱,可以训练学生提高艺术品位,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从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二度创作”中渗透美育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是“二度创作”。俗话说“同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唱一百个样”,这也就是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力的表现。它是根据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声音技术、歌唱心理、驾驭能力等诸多因素微妙地表现出的一种形势,也是演唱者在演唱中渗透出的美育的理解。“二度创作”的质量取决于演唱者的诸多因素,但是对作品的审美过程尤为重要,同时要尊重作品,良好的审美过程会使声乐作品演绎得更加完整,继而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声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声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

参考文献:

[1]叶林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3]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

上一篇:语文创新教育要有“三个转变” 下一篇:试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过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