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世家传奇

时间:2022-05-10 07:21:37

曹氏风筝世家传奇

北京是曹氏(曹雪芹)风筝的故乡。

曹氏风筝在京城的蓝天上迎风招展,高高翱翔。

91岁的孔祥泽(孔子75代孙)老先生将曹氏风筝艺术视为毕生追求,并将它传承给了子孙,成为举世闻名的曹氏风筝世家。

若问曹氏风筝的来历,那还得从源头说起。

文学巨匠曹雪芹,才华横溢,除了留下传世经典《红楼梦》,还有多方面的造诣,从他的《废艺斋集稿》中可见一斑。这部著作共8卷,风筝篇属第二卷,名《南鹞北鸢考工志》。

上世纪40年代初《南鹞北鸢考工志》原稿被日本人金田买去,在寄往日本之前,北京国立艺专教师高见嘉十(日本人)将此书借到,并出资约杨啸谷、关广志、金福田、赵雨山、金钟年、孔祥泽等人,对书中风筝图谱制作歌诀进行临摹。但仅临了其中一小部分,便被金田提前要走寄往日本,至今石沉大海,下落不明。

在对此书的结局发出深深惋惜之后,我问孔老,为何一位文学家会写出手工艺方面的书呢?孔老说,曹先生在书的自序中讲过,他的一位好朋友于景廉,有腿疾,家人多,生活贫困。曹向其传授过风筝技艺,赠送过风筝并给予接济,于甚为感激。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你应写一本手工艺品制作的书,让更多的人学习制作,以艺自养。”曹雪芹党得很有道理,便动手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后来又增写了园林、书画、烹调等7卷,并定名为《废艺斋集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书未能付梓。

谈到曹氏风筝的传承,孔老讲起了几位相关的人,一位叫金福忠,其名为慈禧太后所赐。金的六世祖叫惠敏,腿瘸,不能从仕,在清宫当过差。他曾向于景廉学习风筝制作,于又得过曹氏风筝真传,于、惠两位应是曹氏风筝最早的传人了。曹先生在他的书中说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陋习,同行应当是亲家而不是冤家,彼此应互济有无。于、惠的做法体现了曹雪芹先生仁爱的思想。

关于孔老与曹氏风筝的缘分,他说:“金福忠是外祖父家亲戚,我叫他二舅,与母亲家均享有俸禄。那时金在宫里灯库当差,每月给外祖父家送禄米。民国以后,金断了皇粮,为了生存,在地安门火神庙摆了个风筝摊儿,逢年过节常送我风筝。那时我年纪小,是舅舅带着放风筝。初一到十五厂甸庙会热闹,常随大人去逛,还买过他家的风筝。这是我最早接触风筝的事儿,真正步入风筝人生,应该是从临摹《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孔老在国立艺专专攻绘画和雕塑,这应该是与曹氏风筝结缘的艺术基因。他将临摹来的曹氏风筝图谱视若珍宝,钟爱有加。他想,自己有专业设计这点本事,能混碗饭吃就行了,正如孔子所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行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占据了他的胸怀。从此,他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做风筝上,一心一意搞风筝艺术,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心复制曹氏风筝40多种,成为孔家的镇宅之宝。他的风筝人生影响了后代,二子、女儿、孙子都成了曹氏风筝传人。

1979年,二子令民插队返京,为传播曹氏风筝艺术,协助平谷、顺义、大兴、房山等地区创办风筝厂,培训残疾人近200人。2007年,为解决残疾人、农民就业,又在所住地上庄镇及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曹氏风筝工艺坊”,参加风筝制作培训的有100多人次。另外,他还正式地收了4名徒弟,向他们系统地传授曹氏风筝技艺。孙子炳彰,从小受熏陶,学做风筝,虽然就读外贸,也取得了学历,但他没有用学来的东西搞风筝赚钱,而是踏踏实实钻研曹氏风筝艺术。如今,他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制作工艺上超过了父辈。近些年,他曾几次应邀出国访问、表演,让曹氏风筝走出了国门。

2006年,“北京曹氏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曹氏风筝的传承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曹氏风筝传承人的孔家三代人,也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大。孔老曾在他1986年写的自警句中讲:“要时刻自省我做的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设想――实现雪芹夫子的遗愿,为废无告者谋求以艺自养之道。”如今,他虽已到暮年,不能动手,但却依然关注着曹氏风筝的传承,研究曹氏风筝理论、技艺,向风筝爱好者传经。

与曹氏风筝结缘的孔家三代人,用他们的爱心、执著和长途接力的精神,谱写了曹氏风筝世家的传奇。他们如同系在风筝上的那根绵绵不断的线,紧紧相连。

上一篇: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下一篇:李巨炎的民族文字书法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