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盐的希望

时间:2022-05-10 05:08:28

从去年开始,盐碱地研究和开发再度热了起来,又为坚守18亿亩红线增加了不小的希望。据了解,国内几片大的盐碱地区域,如天津滨海、东北松嫩平原半湿润区和以宁夏为代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等,都有新消息传来。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重点实验室,几位专家和学者对谈,探讨盐碱地治理的一些前沿情况。

盐碱地总数:9千万公顷

康:现在我国的盐碱地,一部分是历史地质时期留下的原生盐土。地下水位高,水分蒸发以后,盐分随着水分向上运动,积累在土壤当中,当地下水位下降后,盐分继续留在土壤当中,就形成了盐碱地。原生盐土,还在发生盐碱化的土壤和潜在盐渍化的土壤三者加起来,我国有大约9913万公顷盐碱地,主要有几大片,新疆,滨海盐碱地,东北松嫩平原半湿润区,黄淮海平原,还有以宁夏为代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鞠:盐碱地这个概念现在不是很严谨。很多时候把盐碱化耕地都算进来了,国土资源部资料中显示的盐碱地只有1.5亿亩。

康:总之面积不小,光松嫩平原就有三百多万公顷。盐碱地是人类和自然长期斗争的阵地。国内外盐碱地治理都有上千年历史。

黄淮海平原:最成功的治理

康:解放后我国最成功的治碱案例是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原来这一地区地下水位高,盐碱化严重,很多地方都是中低产田。由中科院、农业部等组成的黄淮海攻关队伍,在“七五”期间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间,井排井灌的水利措施,起到了很大作用,具体操作是地下水抽上来,把盐分淋洗下去,这样能够让上层土壤的盐分减少,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治理效果显著,黄淮海平原现在冬小麦,夏玉米,处处是高产田。黄淮海平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系统治理时,盐碱地有246万公顷,涉及到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2005年,盐碱地面积降到38.45万公顷。

鞠:黄淮海平原改造工作做得较多,因为那是粮仓,粮食主产区,现在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大部分不存在了,与全球变暖,工业发展地下水位下降有很大关系。

康:黄淮海平原原来地面植被少,耗水量小。经过井排井灌、水盐调控之后,冬小麦夏玉米能够生长,但耗水量却超过900多毫米,而这一地区降雨量600多毫米,中间有200、300毫米亏缺,这就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不断下降的原因。

多年来,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农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治碱方面想了很多好法子。比如,如今广泛采用的种植水稻的方法,三百年前天津的老百姓就曾用过。现在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法是灌排结合、盐分淋洗,结合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还有台田,在山东把土挖起来堆高,上面种地,下面养鱼。可以在土壤中掺入土壤改良剂,把矿渣混在土壤中等等。这些方法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应该说,现阶段治理难度小的盐碱地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不好开发的。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盐碱地治理离不开水,有些地方盐碱地土质问题不大,因为缺水而无法利用。其二,土壤中如果含有大量的钠离子,一遇水就颗粒膨胀,不透水不透气,用传统的水灌淋洗法很难奏效。

宁夏、山东:滴灌与暗管的新试验

康:怎样用少量水分淋洗盐分?宁夏平罗县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示范了一条新路。矿化度2.5克/升的水农业上称为微咸水,5克/升以上称为咸水。宁夏开展这个项目的地区,水的矿化度是7.5克/升,土壤含盐量高,淡水匮乏,而且土壤属于第三系的红胶泥,土质粘重,遇水不下渗,传统治理方法派不上用场。而采用滴灌,水盐调控,一方面把土壤里多余的盐分经由滴灌淋洗走,在作物根系分布的范围内含盐量比较低。另一方面自然规律是水往低处流。土壤水势高,根系水势低,水就会从土壤往根系里流。含盐量高造成土壤渗透势下降,水势下降。滴灌可以高频率灌溉,始终保持土壤的含水量,使得渗透势降低造成的水势下降得到补偿。

平罗县这样的咸水分布区,用咸水来调控盐分,选用一些适宜的作物品种,例如枸杞,不但产量高,品质还好。项目很快产生效益,种植的西红柿黄瓜去年都达到了高产田的水平。宁夏的盐碱地总共大概有四五百万亩,仅平罗西大滩准备开发的白浆土地就有二百多万亩。若这项技术推广开来,会为地方上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鞠:所谓利用咸水,是不是说用质量差一些的水,还能将盐分淋洗下来?

康:不同类型区,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去研究什么样的模式。在西北缺水地区想办法将咸水利用起来。

王:在山东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采取的暗管排碱,也是当前治碱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他们基于当地水资源丰富的现实,改变传统挖沟排碱效果不佳且占用耕地的方法,用专业机械把防腐蚀性能较好的PVC管按地下水位高低埋到地下一米左右深处,通过暗管将水排出,既节约了土地,又改良了土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康:盐碱地治理的核心是控制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过高,水分会顺着土壤里很细的毛管孔隙向上运动,盐分也向上运动。控制地下水位就得搞排水系统。

核心问题是成本

康:从去年开始,盐碱地又热起来了。国家有好几个项目涉及,除了宁夏,天津和吉林也在搞项目。

鞠:盐碱地虽然板结贫瘠,然而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盐碱地作为一种边界的土地开始得到人们关注。“七五”、“八五”的时候粮食产量普遍不高,重视盐碱地为的是中低产田改造。东北苏打盐碱地,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它的碱性土壤危害程度远远高于西北硫酸盐和硫酸氯化物,开发它为的是建设粮仓,为的是高产田,为的是18亿亩红线。国家刚批准的《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涉及几百万亩地的开发,盐碱地治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王:这是国土资源部在大安的土地开发整理特大工程,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

康:松嫩平原本来是我国三大草场之一,因为过度放牧盐碱化,量变到质变,成了盐碱地。土地主要是苏打盐碱地,离水源近,可以采用种植水稻的方法。其实,种植水稻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在那里已经比较成熟了,土地整理项目事实上是对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

鞠:现在滨海盐碱地,比如天津、江苏,搞盐碱地开发为的是建设用地,盐碱地属于未利用地,用起来方便。建设用地也不可能只有地面建筑,也需要绿地,需要植被。

康:天津大港等地现在能看到的绿地成本奇高,500元~600元/平方米,原先是盐碱地,加一层隔层,上面换上好土,再种树种草。树怎么也长不大。盐碱地是中新生态城几大问题之一。30平方公里都这样绿化,成

本太高。我们现在正在中新生态城里搞一个试验点,解决滨海地区建设用地的绿化问题。关键在降低成本。

盐碱地治理的成本并不高。以宁夏为例,技术一上马,很快高产田。宁夏治理盐碱地一亩一千多元,地下管能用十年,地面管能用三年。现在改良盐碱地成本一般在一亩两千元左右,苏打盐碱地要高一些。

王:西北盐碱地治理,怎样在成本控制和节约水资源之间达成平衡成了核心问题。老百姓觉得大水漫灌就行了,然而费水太多,长久看是不可持续的。成本控制住了,让当地人用得起,才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康:盐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钠离子高的土壤中怎样更好地进行水盐调控,怎样更好地淋洗盐分,怎样在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快速产生经济效益,还有怎样为不同的用户量身定做他们会用、而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等,都需要很好的研究。现在,从东北的大安,到天津的滨海,到宁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再到北疆南疆,我们已经布置了一条盐碱地治理开发和次生盐渍化防治的一条线。我们的研究队伍针对这些地区会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

相关资料:

盐碱地常见于蒸发多于降水的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地带,以及东部的沿海平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我国有现代化活性盐渍土壤约5.54亿亩,残余盐渍化土壤6,73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6亿亩,总共14.78亿亩,约为9913万公顷,占全世界盐渍土壤的九分之一,与中国耕地总面积相差不到4亿亩。

土壤含盐量或含碱量过大,不仅对作物的根系直接产生毒害作用,还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浓度,使作物难以吸收水分。除少数耐盐碱植物外,不事先进行冲洗改良,在盐碱地上耕种产量极低甚至颗粒无收。

盐碱地在我国广泛分布:从东北平原的苏打盐碱地到青藏高原的湖积、沼泽盐碱地,从西北内陆的干旱盐碱地到东部沿海温带、亚热带的滨海盐土和酸性硫酸盐盐土。内陆平原盐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内流封闭的盆地。在半封闭水流滞缓的河谷平原,如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山西的汾渭河谷平原、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河北的海河平原,以及东北松嫩平原等也有盐碱地连片或零星分布。昆仑山脉以南,喀喇昆仑山一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羌塘高原封闭湖盆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分布。

上一篇:土地整理的路径展望 下一篇:黄三角暗管改碱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