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威大沽的蒙古王爷

时间:2022-05-10 12:11:45

扬威大沽的蒙古王爷

1858年5月21日,直隶总督谭廷襄、提督托明阿紧急上奏“大沽失守,洋人兵临天津城下”,看着这份紧急军情,一向温和的咸丰帝怒不可遏,将桌上的茶杯掷到地上,而后说道:“速宣博多勒噶台亲王率麾下精锐,赶往通州布防,防止夷人北进。”国之危难如此,皇帝点将其名,这位博多勒噶台亲王究竟何许人也,竟得皇帝如此器重?

其实,这位博多勒噶台亲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蒙古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时任御前大臣、署满洲镶红旗汉军都统。僧格林沁为国之名将,弓马娴熟,智勇兼备,麾下的蒙古铁骑行动迅速,骁勇无匹,曾于1853―1855年与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激战,大小数百仗,击溃发匪,并将林凤祥与李开芳俘获,押解进京,枭首示众,稳定乱局,名震海内。僧格林沁及其蒙古铁骑是当时清廷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京师安危,颇赖之!”

性格温和老成的咸丰帝,面对着谭廷襄和托明阿的奏疏,震怒非凡,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大清屡屡丧师失地:先是号称固若金汤的虎门要塞为英人占领,提督关天培战死;接着是吴淞口炮台失陷,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英法联军进攻镇江,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殉国;最离谱的就是刚刚陷落的大沽要塞,守军三千,火炮百门,激战不到一个时辰,就落入敌手,实在是丢脸至极。大清国从南至北的几座海防要塞,在洋人面前,却皆形同虚设,如此的不堪一击。

实事求是地讲,咸丰帝爱新觉罗・奕}并不昏庸,相反还比较勤政,其即位后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先后将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职,大手笔地对朝政进行改革。可惜他比较倒霉,因为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时,太平天国起义爆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广地区,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而北方地区亦不太平,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对中国东北的领土虎视眈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湘勇镇压太平军;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令僧格林沁率领麾下蒙古铁骑及京师劲旅,阻击进入直隶的林凤祥、李开芳带领的北伐军。对于治理国家,咸丰帝可谓尽心尽力。可是面对着有海无防的大清,英国人、法国人还是打来了。

大沽失守,清廷一面派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兵在通州布防,一面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纳沙与洋人议和。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南撤,倍感耻辱的咸丰帝却对《天津条约》中有关“外国公使进驻京师”等条款极为不满,有废约再战之心。在此情况下,大沽要塞的重新设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1858年6月2日,授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京津一带的军务。7月10日,咸丰帝谕令僧格林沁,“其由天津至海口一带,即应预为防范,严密布置”,并要他“即行来京,面授机宜”。是年8月,僧格林沁在辞别皇帝后抵达大沽口,立即着手进行布防。

英法联军在攻占大沽口之后,将要塞中的火炮尽数掳走,炮台全部炸毁,留给僧格林沁的只是一片废墟。僧格林沁首先派人勘察炮台原址,并在原址之上重新建起了5座高大坚固的条石炮台,又在北岸炮台以北地区新建石缝炮台一座,同时在各炮台的前后,兴建连线式营墙和兵营,开挖壕沟,以防止敌人登陆包抄。在开建炮台的同时,僧格林沁又在通州铸造1.2万斤、1万斤、8千斤重炮,咸丰帝亦令兵部给大沽要塞调派了一批中小型铜炮,再加上沿海闽、粤富商捐献的西洋铁炮,使得大沽口的岸防火力大大强于战前。同时,僧格林沁对大沽口的军制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2营1600人的大沽协建制,扩充为6营3000人的大沽镇建制,同时调蒙古、京营各2000人入防,这样一来大沽要塞就集结了一只7000人的强大兵力,要知道大清在南方与太平军对峙,北边沙皇俄国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天地会在全国各地造反,各处皆在用兵的情况下,能集结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实属不易,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咸丰帝准备废约再战的决心。

由于英船受风潮影响较小,可快速通过大沽防御地区,使大沽要塞的南北炮台难以发挥其全部威力,僧格林沁又在海河河道设置长二丈五尺,重两千一百斤的大型铁戗数十架防止敌大型巡洋舰靠近,三根一百丈长的巨型铁链封锁海河河面,延缓敌小型炮舰的行进速度。久闻洋人“船坚炮利”,僧格林沁极为重视对要塞士兵火力的演练,“设旗杆为目标,就大炮的射程远近,以各炮台各门火炮依次射击,对于射击精准的瞄准手与发火手,皆赏银一两,该炮位的其余炮手赏钱一串”,俗语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经过僧格林沁的勤加操练,大沽守军成为一支“精锐之师”,在后来的战斗中极为勇猛。

到了1859年4月,大沽防御体系在僧格林沁等人的指挥部署下大体完成,署直隶总督文煜奉旨查看后,向咸丰帝奏称“炮台工程一律严实,地势颇据扼要,大小铜铁炮位俱以安设妥当。僧格林沁朝夕亲驻炮台,激励将士,讲求调度,可仰纾宵旰”。“一有该夷北驶之信,临时拦阻,可期应手无误”。至此,大清君臣相信,经过僧格林沁重新建设的大沽要塞完全可以阻拦甚至击退狂妄的西洋人,保卫京师的安全。

原本中英双方已初步达成了《天津条约》,只待外国公使入京换约,双方便可恢复贸易,避免刀兵相向,可问题的关键是英国人不满意《天津条约》中获得的权益,想继续敲诈清政府,以攫取更多的利益,所以英国公使布鲁斯带来了一支由20艘炮舰、2000多名士兵组成的强大舰队,停泊在大沽口外,虎视眈眈。法国人只想浑水摸鱼,所以只象征性地派了2艘小炮艇,跟在英军后面。而倍感屈辱,想要毁约再战的咸丰帝,坚决不同意洋人进京换约,改为要求双方在上海换约。驻扎在大沽要塞中的清军最高统帅僧格林沁则想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至极的洋鬼子们,替皇帝分忧,替大清出口恶气,至此,双方新一轮的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6月17日,英舰队司令赫伯派士兵乘小艇往大沽侦察清军的布防情况,可惜只看到数座营垒,没有看到大炮、旗帜和任何士兵,这些英军侦察兵上岸之后,见到了几个衣衫褴褛的乡勇,于是询问他们“你们是朝廷派来和我们作战的士兵吗?”这些乡勇回答“不是,我们只是附近的团练,是巡逻和防海盗的”。又问“你们的总督和蒙古王爷在哪里?”这些乡勇回答道“总督在保定,蒙古王爷去南方和长毛交战去了”。于是,这些英军侦察兵心满意足地回去复命了。

奸诈的英国公使布鲁斯并不相信打探回来的消息,他认为清军的主力肯定在新建成的要塞中,并且他们那位蒙古王爷非常好战,肯定会抵抗的。于是6月21日,布鲁斯以自己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的名义发指令给英军舰队司令赫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主战派的希望寄于这位蒙古亲王主持下的防御工事上,如果他在拒我们于河外的努力中被击败,主和的意见将会劝服皇帝……我们由此决定将事务移交于你,要求你采取你认为相宜的手段清除河障,以使我们迅速抵达天津”。

1859年6月24日,英舰队司令赫伯率领浅水炮舰越过拦江沙,驶入大沽,于夜间用炸药炸断拦江铁索。25日早晨,英军舰队开进大沽口内,展开攻击队形:欧掠鸟号、杰纽斯号、鸬鹚号等7艘炮舰平行排列于大沽南岸炮台前,以对大沽南岸炮台施压;纳姆罗号在侧后,以对大沽北岸炮台施压;负鼠号、高贵号、佛利斯特号3艘炮艇在此掩护下,开始清除河内的铁戗。吃水较深的英军大型巡洋舰上的官兵则组成登陆部队,搭乘小艇和沙船在后,准备登陆。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密切注视着英军的行动,炮台上无一人出外,炮门前均用草帘遮挡,没有开火,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派出易装的士兵进行拦阻。在此期间,海河落潮,河道变窄,淤滩变宽,英军炮舰为了保持攻击队形,纷纷下锚。大约下午2时许,英军已经清除完第一道河障,拉倒铁戗十余架,开始冲撞锁河的铁链,也就在此时,僧格林沁下令开炮。突然之间,就像变魔术似的,所有原本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开始猛烈射击。

清军的炮台高达十余米,居高临下,加上前期僧格林沁对士兵操练得当,故清军的火炮射击极为精准,第一轮齐射就将英舰队司令赫伯的座舰a鸟号击成重伤,赫伯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负伤落水,差点被冰冷的海河水淹死。闯入第一道河障之内的a鸟号、负鼠号、庇护号、高贵号,完全处于清军凶猛的炮火之下,纷纷后撤,以期与后面的英军炮舰会合作战。不得不说,日不落帝国的海军是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准的战斗力水平,炮战开始后,的英舰迅速前进支援陷入困境的第一梯队,同时乘坐炮艇和沙船的英法登陆部队600余人也在英军上校勒蒙指挥下依靠舰炮火力,向大沽南岸登陆,展开攻击,以期分散清军的注意力,妄图攻占南岸清军中炮台。不过潮水落去,英军大型巡洋舰难以靠近内河,使不上劲,而登陆的英军部队也受阻于清军战前开挖的壕沟,又被清军用火炮、抬枪、鸟枪回击,死伤惨重。激战至26日凌晨,英法联军死伤惨重,开始败退。可惜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新式炮舰,因此未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只好任英法联军安然撤出战区。

此战,清军参战部队共计4454人,阵亡32人,要塞的炮墙略有损坏,部分火炮被击毁。英军参战炮舰11艘,被击沉4艘,击伤7艘,参战人数1000余人,炮艇分队被击毙25人,受伤93人,登陆部队被击毙64人,受伤252人,法军参战部队人数60人,被击毙4人,受伤10人。总计英法联军伤亡448人。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英国人和法国人“船坚炮利”,其火炮的威力要强于清军火炮,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南岸中炮台指挥作战时,中炮身亡。千总戎发立即接替史荣椿的战位,督帅官兵,亲燃大炮,轰击敌舰,又被英军发射的炮弹炸伤。副将龙汝元在北岸前炮台指挥作战,也中炮身亡,炮台上的大炮先后为英舰所击毁,营兵300余人只得跳入海河躲避。幸得僧格林沁不畏炮火,亲自于主炮台坐镇,参战将士倍受鼓舞,英勇杀敌,方将英法联军击退。

此战获胜的原因,一为清军准备充分。精心修建炮台,开挖护城壕沟,铸造万斤巨炮,具备与洋人对轰的强大火力。二为英法联军骄傲轻敌,狂妄冒进。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击败清军后,英法联军觉得清军战力低下,不堪一击,不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三为僧格林沁指挥有方,谋勇兼备。帮办大沽军务的翰林编修郭嵩焘在日记中说“僧邸令精兵去衣冠自称乡勇,诱至夷人,薄而击之”。这显示了僧格林沁在战前故意示弱,诱敌深入,而后出其不意,炮轰洋人。同时僧格林沁久历疆场,作战勇猛,在与洋人对战中,亲自坐镇,激励士卒,没有显露出丝毫的畏惧,并没有像前任谭廷襄一样在面对英法联军冲锋时,带头逃跑,导致炮台陷落。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清廷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可见,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深得军心,对此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大沽口上空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已经有了强大的海军,大沽口也失去了海防要塞的作用,只是我们应该铭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那帮无畏炮火,保家卫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们,国家虽贫弱,武备虽落后,然士气不倒,军魂犹在,外敌入侵,迎接他们的是英雄手中的长剑。僧格林沁作为清朝的高级将领,其思维无疑是忠君爱国、守疆戍土的旧式思维,但其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所体现出的那种痛击西洋侵略者,敢于主动出击的大无畏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后人认可的。时至今日,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安全,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良好的海上安全环境,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海防战略的安全需求。在海权受到挑战的时候,每一位中华儿女特别是中国军人,都应无畏牺牲,如同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的勇士们一样,敢于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

作者单位:山西省翼城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运用 下一篇:转化初中化学后进生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