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课堂无限的教室

时间:2022-05-09 06:06:39

无限的课堂无限的教室

华德福教育,是起源于德国的一套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它针对0岁~7岁、7岁~14岁以及14岁~21岁这三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所以它注重孩子的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华德福教育虽然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

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开创的,成为了全美的奇迹,他被誉为“当代的梭罗”。雷夫老师班里的学生九成来自贫困家庭,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学生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百分之五。雷夫老师还根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其中的“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与儒家思想提出的“慎独”不谋而合。

无论是美国教育还是德国教育,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与中国教育迥然不同,看来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种教育方式深受孩子的喜欢,教学成绩斐然,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却一直遭到很多质疑,其中是否有我们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呢?尊重学生,塑造人格,开放课堂,着眼未来,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成功之所在。“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这是尹建莉老师的话,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无限,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无限呢?

一、尊重学生,开启“无限”

“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无论是华德福,还是56号教室,开学的第一天,不是给学生讲开学注意事项、上课的准备等等,而是用“信任”赢得学生。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做到”,“言出必行”。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妨放下身段,和孩子平视,把孩子当朋友般交谈,可以说自己的困惑、不解,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烦恼,甚至坦诚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特别是当孩子向老师坦诚以后,老师要学会接受、理解,并且耐心地帮助他,而不是责怪和漠视。更关键的是教师一定要说到做到。用雷夫老师的一个学生的话说:“虽然老师已经讲过了,可是我听不懂,不过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

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鼓励每一个孩子,鼓励发现的每一个细节,鼓励每一天的进步。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鼓励他的长处,帮助他的短处,让它变成“不短”,继而发展成“长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获得信任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表扬敢于发言的孩子,表扬要言不烦的孩子,表扬声音响亮的孩子,表扬专注听讲的孩子,表扬思维敏捷的孩子,表扬见解独到的孩子。课后表扬写字端正的孩子、作业清楚的孩子、正确率高的孩子、正确率有改善的孩子、真实独立作业的孩子、力所能及的孩子……把学生的优秀之处以各种方式展示给每一个孩子,眼中充满对学生的欣赏。

如在写《我心中,你最美》一文时,很多学生都愁眉苦脸,笔者并没有做过多的写前指导,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摸索中写。批阅之后发现,基本上是不合格的文章。但是还是能从不合格中,寻找到很多亮点。在作文评讲课上予以表扬,有好的题材、好的构思,乃至于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将其打印下来,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品读,一起鼓掌,让学生从一开始的沮丧中得以解脱。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就每一位学生的文章单独进行指导。最后有选择性的把学生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打印出来,展示给所有学生。很多文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同学的赞赏,也逐渐建立了信心。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的心田,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无限”。

二、塑造人格,孕育“无限”

艾斯奎斯的教学目标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他认为“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他用26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个信念:“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语文教学同样要注意这一点。如《战鼓中起舞的老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当自己陷入困境时,要找到自己鼓舞自己的方法。对于教材也要巧妙利用,比如讲解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很不感兴趣,就给学生讲奥斯特洛夫斯基,讲他的生平经历。学生发现小说中的很多情节跟作者的经历一模一样,特别来劲,而且知道原来保尔与作者简直就是一个人,深受震撼,现实生活中竟然有如此意志顽强、勇于献身的人。

人格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而华德福教育追求的特殊目标就是“学会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展示自己所有的兴趣。通过阅读,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教师应经常推荐给学生一些课外书籍,如林清玄的《以爱为灯》等,也推荐一些相关的作家,如莫泊桑等,还有一些艺术家,如日本盲人钢琴家井伸行等,以作品感染学生,以作家和艺术家的精神魅力震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融入艺术,激发“无限”

无论是华德福学校还是56号教室,都把艺术纳入自己的教学。让艺术感染、熏陶孩子。每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是:晨诵,这是华德福学校的传统。而戏剧排练,也是两者热衷的,56号教室中有一个莎士比亚班,专门研究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另外还有绘画、魔术、乐器演奏、剪纸贴画、制作面具、雕刻版画等。艺术将无限的、永恒的激情灌注于人生,也自然地灌注于孩子。

语文与艺术是相通的,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讲故事的形式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给学生讲《莲花池神》的故事,在故事中注意停顿,让学生往下续编,这种边讲边续编的方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创新的机会,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也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在教《父母的心》时,补充莫泊桑的《在乡下》,以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构思和艺术效果碰撞学生的思维,使思维走向深刻。当然还要拓展到语文课以外,打造一个艺术乐园,使艺术接近学生的生活,打动学生的心灵,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总之,教师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把“有限”变为“无限”。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艺术 下一篇:Office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