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北飞风波

时间:2022-05-09 05:36:00

天空之战揭幕

自8月下旬香港国泰航空公司(香港交易所交易代码293)正式向香港特区政府空运牌照局递交重飞内地三航线(北京、上海、厦门)的申请之日起,香港的两大航空公司及其各大股东就开始了新一轮争夺航线的天空之战。

这场天空之战可能将改变香港近20年来“一公司一航线”的航空业管制现状。所谓“一公司一航线”政策,即香港航空管制当局规定,一条航线只准有一家香港航空公司经营,以免出现运力过剩。该政策自1985年启动,实施已10余年。

照例,如果在两周内没有收到反对意见的话,国泰的申请就可获批。差不多在期限的最后一天,9月9日,香港空运牌照局表示,已接获香港港龙航空公司的反对意见书。

港龙航空称,国泰航空所申请开办的航线,不能支持更多航空公司的营运,这些航线现时运力已过剩。若通过国泰航空复飞申请,“只会令航空服务出现重叠,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作为香港两大航空公司中实力较弱者,港龙航空的业务重心在于香港与内地重要城市之间的航线,香港-上海及香港-北京航线更是其命脉所系。这两条航线的收入支持着港龙航空营运现有的往中国内地其它城市及亚太地区的其他次要航线。

9月11日,港龙航空的大股东中航兴业(香港交易所上市代码1110)亦杀入战团。中航兴业于当日公开表示,欢迎香港逐步开放航空服务的政策,但随即话锋一转,称开放的大前提是“必须对各方有利,令香港社会、新加入航空公司和现有航空公司等均能受惠”――实则仍是反对国泰复飞内地三航线。

此次交锋,对于国泰来说,可谓蓄势已久。

由于海峡两岸尚不能直航,香港-台北航线是目前最热门的航线之一。在“一公司一航线”政策所划定的格局中,这一航线一直为国泰航空所独享。港龙航空提出飞此航线的申请长达一年多,直到今年7月,终获批准。国泰航空令人意外地并未提出反对意见。港龙、国泰正式开始在同一条航线上展竞争。“一公司一航线”政策实际上已被突破。

不仅如此,对于传闻龙航空将要申请增加其它亚洲四条航线及悉尼航线的传闻,国泰航空亦未透露不同意见,而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9月13日,特区政府宣布空运牌照局已接受港龙航空申请,开办东京、汉城、马尼拉、曼谷及悉尼航线,这五条航线均为热门航线,其中泰国曼谷航线在2000年~2001年度旅客量高达266万多人次。

虽然无法推知国泰对港龙频频申请航线举动的默许态度是否基于彼此默契,国泰不断开放原本独家经营的航线予港龙,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换取港龙开放香港至内地航线权。但港龙航空此次对国泰航空的业务图谋明确宣布反对态度,一举击破国泰或许有过的投桃报李之愿。

除了港龙之外,内地飞同一航线的航空公司的担心也是国泰需要面对及化解的。东方航空董事长叶毅干已经表示,国泰如果成功申请香港飞上海的航线,将影响票价,并对目前运载率不算高的东航造成打击,因此他不希望国泰开办上海业务。叶毅干在出席东方航空中期业绩会时指出:“站在经营航空业的角度看,当然不希望有更多航空公司经营相同的航线。”他表示,东航目前香港与上海间运载率仅达六成。而东航每天经营10个班次来回香港和上海,该航线收入占公司总收入达两成之多。而《香港经济日报》引述南方航空董事长颜志卿的话说,南方航空已经经营北京及厦门航线业务,国泰一旦加入竞争,将对票价构成大幅压力。他说:“京港航线现已有三家航空公司经营,如再加入多一家,票价所承受的压力将十分大。”

国泰的国际牌

国泰航空董事兼常务总裁陈南禄在香港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阐述了国泰复飞内地航线的目的。他称,此举可为香港创造出多达4700个就业机会,并可以刺激来港旅客增加。他强调,在全球航空网络中,通过亚洲区的航空枢纽往来北京及上海的班次已经超过150个,但香港却无一拥有国际网络的航空公司可提供“一条龙”通往内地的服务,正在使得香港的航空服务“毫不吸引人”。他声称,“香港已经拱手将飞入中国的航空业务让予亚洲其它机场。”

陈南禄直接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一航线一公司”政策。由于在现有格局中,国泰航空航线遍布亚洲区域,却不能飞往内地,旅客如果要经过香港进入内地,就需费时转飞不同航空公司的航班,成本相对高昂。因此,不少前往内地的旅客,为了可乘同一航空公司的班机,会转而选乘亚洲区内其他航空公司,并经由其他枢纽前往。“香港作为中国门户的地位,正受到考验。”陈极言之。他的解决方案,很自然的,便是向国泰开放内地航线。

国泰企业传讯部总经理黄家伦更试图缓解竞争对手的担心。他称,国泰重开内地航线之后,不会以“分食”目前香港内地航线的客源为主,而是要开发新客源。但是,黄家伦并不否认国泰加入后票价将面对下调压力。“目前香港前往北京票价约3700元,上海约为3400元,主要是因旅客乘坐国泰飞机到香港后,国泰无权再飞往内地,需要接驳港龙或东航机队,要向他们支付费用;如果到时由同一航空公司运载,这部分票价应可调节。”他说。

国泰航空申请重开内地航线及直指“一公司一航线”政策之非,确有因时而动的考虑。9月初,香港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一航线一公司经营”政策并非没有弹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可因应本地航空公司的申请及市场情况,指定多于一家香港航空公司经营同一条航线。这些考虑包括如下内容:“如果政府认为基于公众利益须增加竞争,而有关航线的空运量,亦足以支持除所有外国航空公司外,超过一家本港航空公司作有规模的经营;或原先指定的香港航空公司没有经营或已停止经营有关航线,或其提供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或当申请经营某一航线的香港航空公司打算提供的服务,与原本经营该航线的香港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有所不同。”

另外,该局官员还认为:“内地的航空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去年,香港航空公司共接载近225万乘客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占香港航空公司去年全年总载客量的16.9%......”更重要的是,该局官员表示:“这个市场还有很大潜力,让两地航空公司有拓展服务的空间。”而对于航空管制方面,该局的回答是:“会积极地逐步开放航空市场。”

可以看出,特区政府“一公司一航线”政策的突破其实已不存在障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港龙航空与国泰航空两家如何讨价还价。

“一公司一航线”由来

“一公司一航线”的确立与国泰、港龙的历史及两者微妙的关系密不可分。

国泰航空公司1946年由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名资深飞机驾驶员在香港注册成立,1948年英资太古集团注资取得45%股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1959年,国泰又收购了其竞争对手香港航空公司,成为惟一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亚洲区重要航空公司。从1974年到1983年,国泰航线已经冲出亚洲,伸展到中东、欧洲、北美,形成了全球性航空网络,并跻身主要的国际航空公司之列。

国泰作为香港惟一的航空公司的历史延续了近40年,1985年5月,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打破了国泰一家航空公司垄断的局面。港龙航空的股东包括曹光彪、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安子介、冯秉芬等30余位港澳著名华商及中国银行、华润公司等,港龙航空成立后,随即向港英政府申请香港飞往北京、上海及其八个内地主要城市的牌照。

半年后,当时的港英政府财政司彭励治即宣布香港的航空管制政策为“一家公司一条航线”,即一条航线由一家香港航空公司经营。先获空运牌照局发牌的一家,将拥有所指定航线的经营资格。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12月,港龙获得了经营香港至西安、厦门、杭州、湛江、南京、桂林、广州等8条国内航线的牌照,而北京、上海航线则因为国泰早已捷足先登而未果。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在成立以后的数年中,部分地因为航线受制,港龙航空经营一直未有起色;而国泰及控股公司太古集团,亦不得不因应香港回归在望的形势作相应的战略调整。

1986年4月,即港龙航空成立一周年之际,太古宣布国泰航空在香港上市,冀以加强本地化色彩。上市前国泰的两大股东分别是太古洋行和汇丰银行,各持国泰70%和30%股权。上市后,长实、和黄、希慎等华资财团各获2.5%股权,面向投资基金、国泰员工及散户投资者的公开发售部分共计15%。相应的,太古和汇丰的股权各减至54.15%及23.25%。国泰也因而从一家纯英资公司转变为一家香港公众上市公司。

上市之外,国泰航空的第二步应变策略是“引进中资”。1987年2月,太古、汇丰、国泰与中信香港公司达成协议,以23亿港元向中信香港出售12.5%的国泰航空股权,香港中信成为国泰第三大股东,荣智健等进入国泰董事局。自此,国泰与港龙的形势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港龙开业后的几年内,申请北京、上海、伦敦等航线未果,平均每月亏损高达数百万港元,到1989年,累积亏损达23亿港元。当年底港龙股权发生重大变化。11月,大股东包玉刚将全部股权售给曹光彪家族,曹氏股权增至64.33%,港澳国际将26.53%的股权售与中信香港。

这仅仅是一种过渡性安排,1990年1月,由中信香港牵头,太古洋行和国泰航空分别向曹氏家族购入5%及30%港龙股权,中信香港亦增持港龙航空股权至38.3%,曹氏家族股权降至21.6%。至此,国泰成为港龙的第二大股东,并接管港龙航空的管理权。

经此一役,国泰航空与港龙航空遂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局。国泰将其经营的中国内地航线转拨给港龙,并将港龙定位为专营飞国内航线的香港航空公司。国泰在香港航空界的主导地位得以确保,而港龙航空亦在1992年转亏为盈,此时的港龙航空,80%~90%的收入来自内地航线。

1992年7月汇丰宣布将其持有的最后10%的国泰股份分别售予中国航空公司(中航兴业的母公司)和香港中旅集团,该交易完成后,中资在国泰共占股份达22.5%。

新玩家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球航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除了经济疲软之外,不少航空公司增开或延长亚洲航线,这直接影响到国泰的盈利,而国泰因之进行的开源节流措施,也分别在1993年~1994年间及2001年下半年,造成了严重的“工潮”。而国泰面临的真正挑战也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次的市场进入者是中国航空(香港)有限公司。

1996年4月,港龙航空的股权结构再次发生了重大调整,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入股港龙成为最大股东,占35.86%股权,其它股东包括中信泰富则持有28.5%股权;太古及国泰航空则持有25.5%股权;曹氏家族则持有5.02%股权。后经再次调整,目前中国航空(集团)下属之中航兴业占有港龙43.9%的控制性股权,国泰因之退居为港龙的第三大股东。国泰航空与港龙航空的股权变化,或正是此次两家公司的利益冲突显性化之果。

此次国泰申请重飞内地航线,其本身的股权结构极可能成为重要障碍之一。据前任香港民航处处长、现任中航兴业顾问的乐巩南表示,航空公司的国籍,一直以其拥有控股权者的国籍来决定,国泰目前的控制性股权由英资的太古集团(019)所持有,可被视为外资公司,根据《芝加哥公约第七条》(即《国际民航公约》),不可单独给予国外的航空公司航权,否则,其它国家的航空公司都可提出开办航线的要求。如果国泰被视为外资,则其申请一旦获批,随时会成为其他航空公司要求开办内地航线的依据。

对此,乐巩南给出的“药方”是,按现时中信泰富拥有国泰航空26%股权,而太古则持有国泰45%股权,只要太古肯出售10%股权予中信泰富,国泰便成为中国籍的公司,上述所提及的政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然而对于市场传出太古有意减持国泰股权,以换取内地航线经营权的说法,太古兼国泰主席何礼泰早前就表示,不会减持国泰换取内地航权。根据国泰航空国际部负责人彭立仁的说法,根据《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国泰是一间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作为经营地的公司,所以有足够资格经营内地业务。但他也承认,国泰每次加入一个新地区,都立足于取得当地航空公司的充分合作,所以他表示理解内地航空公司的立场,但相信在洽商修订两地航空协议时,“可以有办法向内地航空公司做出让步”。

这种复杂的局面反映了两间公司间的复杂关系。在港龙航空的董事构成中,五位来自中航集团,五位来自中信泰富,来自国泰航空只有三位。港龙航空反对国泰重开内地航线,当然需董事会决议通过。其中,中航兴业与国泰的态度不问自明,同时拥有港龙29.35%和国泰25.5%的股份的中信泰富的态度是关键所在。所以市场推测,港龙不仅得到其最大股东(占43.29%)中航兴业的支持,而且目前来看,中信泰富的天平最后也并没有倾向国泰。本来8月底时,中信泰富曾对国泰的申请表示欢迎,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兼国泰航空副主席的范鸿龄在接受香港媒体查询时表示,港龙和国泰同时经营内地航线,只会是良性竞争。他相信短期内港龙的规模除不足以与国泰构成直接竞争之外,国泰也未必能立即经营有关的航线。他同时承认,如果国泰的股东背景有更多中资成分,的确在拓展内地市场上占优势,不过中信泰富现阶段无意变动持有该两间航空公司的股权。然而中信泰富计划入股重组后的中国航空集团(中航兴业的母公司)25%的权益,可能会对中信泰富的态度带来重大变化。据香港媒体的报道,今年8月底,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曾表示,该集团已为此筹组了20亿港元资金。

国泰与港龙航线之争,是对香港沿用多年的“一航线,一公司”政策的进一步弃守,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两家的策略并无二致。比较现实的方针是,在这个政策的变化中,各自可以得到一些份额。国泰弃守台北航线,默许港龙在亚太区继续开疆拓土,意在抛砖引玉,为重返内地市场打造基础;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成事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关键是代价的衡量。国泰成功的机会尚存,因为按常规,在国泰未取得内地航线经营权之前,港龙应不会取得更多航线的经营权。由两家航空公司的历史看,国泰得到或部分得到所求航线的几种可能的代价:一是对港龙而言,交换双方都觉得满意的航线;二是变更国泰第一大股东;出售手中尚存的港龙股权。在大方向已定的情况,剩下的只是计算筹码方面的问题了。

上一篇:拆分政府权力 下一篇:3G中国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