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

时间:2022-10-26 05:43:23

“我从事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多年,亲身体会到复旦大学在本科教育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从学年制到学分制,从专业教育、按类教育到文理平台教育,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到鼓励参与科学研究,从以本地为主的社会实践到拓展海外交流学习等等。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培养理念、方案日趋科学,但却难以知晓学生的感受或感觉。”

虽然已经到复旦附中多年,但是郑方贤还是对复旦的从教时光充满了回忆和体会,他的身影始终没有离开复旦。直到现在他的身份虽然变成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仍然守护着这座精神的象牙塔。

对于后辈,他的经历既让人羡慕,又让人难以企及。因为离精神之灯越近越需要耐力和抗灼能力。然而他用自己火一般的热情守护着复旦这座人类精神不灭的明灯。守护着复旦附中这片灯火之中的星光。

与校长共进午餐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双重领导的寄宿制高级中学。学校创办于1950年,如今,复旦附中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名牌学校。市内外兄弟学校前来观摩交流者络绎不绝,学校还与美、英、德、日、澳、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中等和高等学校有广泛的联系。长期以来,复旦附中一直被公认为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办学质量蜚声海内外。

在这样一所顶级名校当校长的郑方贤却永远都保持和学生在一起的工作状态,“屁股坐在学生中间”是他当校长的信念。

在复旦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校长郑方贤共进午餐。每周一在学校食堂,学生能与校长边吃边聊,交流最多的问题是校园里的家长里短,当然,还有围绕郑方贤这位前复旦大学招办主任的“升学现场咨询”。

这个想法本身也源于学生。有一次,复旦附中有学生在“双代会”上提出,希望能加强校方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刚到复旦附中担任校长的郑方贤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可以以吃饭的形式来进行。郑方贤认为,在国外,校长和学生共进午餐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校方听取意见、完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而且学生不应该是挑选过的。

郑方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周抽出一天时间与学生在一起。每周一有机会和学生共进午餐,此举一出,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下子就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80多个学生报名,沟通午餐的安排每次安排6-7名学生,优先让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参与,保证饭桌上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和校长开心对话。

每次聊天基本从郑方贤开始,开场话题主要是这么几个:“在学校开心吗?”“为什么来跟我吃饭?”大多数学生是有备而来,甚至肩负了全班同学的重托。交流自然而务实。

复旦血统代代相传

复旦附中始终秉承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素以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学生基础厚实闻名。

郑方贤在治校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符合时代、继承传统的附色。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时,对“基础”的内涵重新研究确定,将教育学生立志报国、持续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关心,正确认识自己,敢于超越自己等,作为“基础”的重要内容。郑方贤带领下的复旦附中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勇于革新的办学传统,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闻名的现代高级中学而不断进行着探索。

由于郑方贤长期在高校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在他和各位老师的关怀下,学生的创造才能初露锋芒,在各类竞赛,如立意新颖的作文竞赛中、强手如林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选拔青年科技精英的雷达杯百科知识竞赛中、英特尔美国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中,在全国长江小学者及明日小小科学家评比中,复旦附中学生表现突出,成果累累,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显示了他们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勇气和才能。这样的学生,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校的欢迎。每年的毕业生中,有近70%考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大、上海交大等中国顶尖名校。另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海外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普林斯顿、斯坦福、芝加哥、麻省理工、早稻田、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这些成绩背后无不凝聚着郑方贤的智慧与汗水。

对于学生,郑方贤不是简单地将其看成是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是看作学校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加以培养和使用。学校现已建立的学生社团达到56个,分布于科学兴趣、文化欣赏、体育爱好、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于尚未进入复旦校园的莘莘学子,可以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象牙塔生活并感受中国江南第一学府那常青藤的魅力、理念和精神。”郑方贤就是用这种复旦精神激励着复旦附中的每一届学生。

做一个辛勤的园丁

郑方贤曾经慨叹:“从复旦附中校园里走出来的这些普通学生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无论是专注于学习、研究、讲座、实践,还是交流、娱乐,喜怒哀乐不一而足。他们既充满了对母校和师长的爱,又实实在在地介绍了各自学习、研究、生活的经验体会。饱含着求学的艰辛与虔诚的追求,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美好的理想。”

从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到复旦大学附中校长,郑方贤始终没有离开他的三尺讲台,曾赴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等院校学习,兼任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等职。郑方贤一方面是学生,他向一些老教师请教教学治教的良方,一方面他以他师者的风范要求和影响着其他年轻老师。

一些学界前辈也成为郑方贤取经学习的榜样。特级教师曾容先生就是郑方贤学习的榜样。他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到附中任教50余年,在教书育人方面诲人不倦,始终保持着精心、细致和严格。他尽心上好每一节课,悉心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深受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爱戴。在他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刻,仍坚持走进课堂给教师评课,帮助修改他人的学术论文,《新民晚报》曾经以头版“行得端、站得正、讲得清、道得明”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在上海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郑方贤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兴起学习曾容先生的活动。对年轻教师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对于年轻教师,郑方贤不是简单以学历、学识来衡量,而是要求不仅具有高尚品格、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还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理论素养,善于教导学生,开启心智,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朋友。

上一篇:中国草田耕作制度研究进展 下一篇: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