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爱:反哺九旬“保姆妈妈”

时间:2022-05-09 02:08:29

人间大爱:反哺九旬“保姆妈妈”

父母不在

保姆就是娘

故事还得从59年前说起――时年24岁的许曼云身怀六甲,丈夫工作繁忙,便雇佣高玉清来自己家做保姆。

高玉清大许曼云11岁,扎着长长的辫子,脸色红润,身体健壮,许曼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朴善良。

初来乍到的高玉清有些拘谨,许曼云宽慰她说:“现在不是旧社会了,你到我们家来帮忙,我感谢你,有什么意见你可以直接说出来,我们是同志关系!”高玉清听了,频频点头。

大儿子出生后,许曼云很快就上班了。照顾孩子、做饭、洗衣等家务活儿都由高玉清承担,虽然家务繁重,但她从未抱怨过,从早忙到晚,直到家里人都睡了,她才休息。

让高玉清欣慰的是,刘致台和许曼云虽然是别人眼中的“大领导”,对她却非常尊重,从没拿她当外人看待。大儿子刘健军满百天照全家福时,高玉清第一次进入这个家庭的镜头中。此后半个多世纪,刘家从4口人到全家三代十几口,从黑白到彩照,高玉清的身影都印入刘家的集体记忆。

接下来的十年,许曼云夫妇的另外四个孩子相继来到人世。这些孩子自打记事起,爸爸、妈妈以及被他们称作“高娘”的高玉清就是家庭成员。许曼云和丈夫经常出差,家里有高娘撑着,他们都十分放心。

1955年,刘致台调往郫县任职,许曼云问高玉清要不要一起走。高玉清说,只要你们需要,我就跟着走,反正我也无牵无挂。1965年,刘家又迁往温江,高玉清一同随行。1992年,高玉清追随刘家又搬到了成都市区。岁月流转,她早已和刘家人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开始后,许曼云夫妇受到了冲击。有一天,她和丈夫在外边“游街”回来,屈辱和失落让她哭得十分伤心,连饭也不想吃。高玉清为她煮了碗面,还打了个荷包蛋,端到她床前,高玉清没有文化,说不出大道理,只是心疼地劝慰许曼云:“别哭了,还是身子重要,想想屋里头还有5个娃娃呢!”

许曼云仍抽泣个不停,高玉清端着碗站在她旁边,许曼云不吃她就一直站着,面凉了,她回去热一热,然后端过来继续站在她身边等,反复了几次,许曼云不忍心了,才起来吃了那碗面。

随后的五年,许曼云和丈夫在外地劳动整年不能回家,孩子都交给了高玉清带。5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以及学业,也都由她代管。高玉清成了不折不扣的“妈妈”。

高玉清对这几个孩子看管得很严,不让他们出去乱跑。对于孩子们的学习,高玉清一点也没有放松。刘健鸣是五个孩子中的唯一女孩,有几天,刘健鸣玩得很野,书也看不进去。高玉清第一次呵斥并打了她。

许曼云和丈夫被送到外地劳动后,停发了工资,每月仅有10元钱的生活费,5个孩子5张嘴,任高玉清再精打细算,也难做无米之炊。看到孩子们每天吃糠馍馍吃得不消化,大便都解不下来,她心里更难过。一有时间,她便带着孩子们到郊外田野里挖野菜,蒸熟野菜后,再在上面撒些糠面,度过非常岁月。她甚至把祖传的翡翠玉镯当了20元钱,来维持她和5个孩子的生活。

保姆权威堪比生母

为了让在外地劳动改造的许曼云和丈夫放心,高玉清催着五个孩子给爸妈写信,一个人在信里写上几句。那几年,高玉清用她慈母的柔情以及父亲般的威严,让5个孩子平稳度过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

高玉清在刘家作保姆,起初每月只有15元的工资,却全都用到了刘家5兄妹身上。老二刘健刚爱好体育,是学校的篮球运动员。有一阵子“梅花”牌运动服、回力球鞋成为学生们的最爱,相当于现在中学生们喜欢的耐克和阿迪达斯,价格自然不菲。刘健刚提了多次,都被爸妈拒绝了。高玉清知道后,悄悄把自己攒的几十块钱拿出来,塞给刘健刚,让他如愿以偿。许曼云知道后,拿出钱来还给高玉清,高玉清不高兴地说:“我要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花到孩子们身上。”

刘家五兄妹懂事起,他们对高玉清的称呼就只有一 个――“高娘”,这个“娘”有时比他们的妈妈还要严厉。五兄妹不听话的时候,她就要打要骂。刘健刚比较调皮,有段时间,他喜欢上了溜冰,经常逃学去玩,每当放学的时候,再装模作样背着书包回家。高玉清知道后非常生气,同时也很内疚。第二天早饭后,看到刘健刚背着书包出了门,她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在后面跟着。刘健刚走到半道就拐了弯,另一个孩子在前面向他招手呢!两个小家伙一溜烟地直奔溜冰场。正当刘健刚掏钱买票时,他的手被按住了,回头一看,只见高娘一脸威严地看着他。

高玉清没有在外人面前吵骂孩子,而是找了条长椅坐下,开始教育起刘健刚来。高玉清讲不出大道理,只是拿自己作比,说她当年没有条件上学,现在年龄大了,想学东西却失去了最好的时光……此后,刘健刚再也没有逃过学,成绩也渐渐跟了上来。

时光荏苒,高玉清带大了刘家的5个孩子,这5个孩子都像她亲生儿女一样,孩子们有了进步,她比谁都高兴。孩子们有了头疼脑热,她整夜守着,比亲生父母还焦急。

随着刘家四儿一女相继结婚成家,已进入祖母级保姆的高玉清并没有闲着,她主动接过抚养高家第三代人的担子。

刘璐是刘家的长孙女,目前定居在美国。提起高玉清,她声音都哽咽了。她说很想念在家乡的婆婆(外婆)。从会说话,她就喊高玉清“婆婆”,并且跟着婆婆一直生活到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和父母一起住。她和婆婆睡惯了,父母刚把她接走的时候,她还不愿意和爸妈一起睡。

刘璐深情地说,婆婆没有文化,但对她的学习非常严厉。小时候,婆婆检查她作业的标准是看她写得整不整齐,干不干净。刘璐笑着说:“我写字工整的习惯就是被婆婆培养出来的!”

雇主儿女

反哺九旬“保姆妈妈”

几十年过去了,高玉清倾尽心血,养大了刘家的儿女。孩子们也早已把她视若生母,他们长大成人后,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反哺着高娘。老大参军后,第一笔津贴寄回家,留言要给高娘买身衣服,并在信里表示出对高娘的思念和感激。

老二刘健刚与高娘感情更深,参加工作后,他不但每月都给高娘发零花钱,出差时,每次给家人买东西,总是第一个想到高娘,然后才是父母。

有一次,刘健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从箱子里拿出一件毛呢上衣,让高娘赶紧试试。高玉清穿上后,显得精气神十足。这时,她才突然想起半个月前,她和刘健刚逛街时,看到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老人穿了件花格毛呢上装,就多看了几眼,没想到被刘健刚看到了眼里,到外地出差就给她买了回来。

老三刘健鸣对高玉清的感情比对生母还要深。从她出生后,就和高娘同吃同睡,高娘给她扎小辫,后来又教她学会扎小辫。从牵着她的手走进幼儿园,到看着她走上工作岗位,她的每一步都是在高娘的注视中完成的。那时,她心里就暗暗发誓,将来高娘老了,一定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她。

转眼间,高娘到了人生暮年,步履变得迟缓起来,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利索地做活了。刘健鸣主动把老人接到家里,像侍候母亲一样,照顾着高娘。

2006年春节后的一天中午,刘健鸣侍候着高娘午休,老人有睡午觉的习惯,一般睡两小时左右。时间到后,她去叫老人起床,喊了十几声却没有反应,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刘健鸣有些紧张,她知道高娘有高血压的毛病,有些医学常识的她赶忙拨打了120,并跟随救护车把昏迷不醒的高娘送到医院救治。

经过抢救,高玉清终于醒了过来,医生对刘健鸣说,老人患的是脑溢血,幸亏你发现及时,不然,后果就严重了,刘健鸣这才松了口气。

高玉清在医院住了整整一周,刘家五兄妹除了轮流值班外,每天还到床前看望老人,陪老人说说话,有时,看老人情绪不对劲了,大家还轮流给她讲个笑话。

同室病友看到高玉清床前人来人往,而且对老人透着敬重,言必称“高娘”,不由赞叹老太太有福。当他们弄清高玉清是刘家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保姆后,不由被这美好的人间真情所深深感动。

毕竟年事已高,2007年夏天,高玉清第二次脑溢血发作,当时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刘家5兄妹苦苦哀求医生挽回高娘的生命,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高玉清再次被抢救了过来,不过,她还是因为中风造成半身瘫痪。

身体好的时候,高玉清还轮流到刘家五兄妹家里住一住,自从瘫痪后,刘健鸣主动揽过照顾高娘的重担。许曼云为了让孩子们安心照料高玉清,执意住到了干休所,说那里医疗条件好,不用你们操心。高娘对咱家有恩,千万别亏待了她。孩子们都说,老妈,您放心吧!高娘在一天,我们让她舒舒服服活一天。

高娘在家长住后,刘健鸣推掉外面的应酬,每天一下班就往家赶,回到家先和高娘摆会儿“龙门阵”,再开始做饭。自从生病后,高玉清很依恋刘健鸣这个“女儿”。在家里,刘健鸣走到哪里,她的目光就追随到哪儿,只要一会儿看不到她的身影,老人的眼睛就四处望个不停。

平时,刘健鸣出门买东西,哪怕十多分钟,也得给老太太请假:“我要出门一趟,马上就回来!”高玉清点点头,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等着。时间长了,她就扭头问刘健鸣的丈夫刘晋安:小鸣咋还没回来?要不你去看看!

没中风之前,高玉清喜欢打麻将,刘健鸣每个月给她100元零花钱,让老太太乐呵乐呵。自从高玉清瘫痪后,刘健鸣每天坚持带老人去针灸,按摩,经过两年多的治疗,九旬高龄的高玉清奇迹般地可以扶着椅子走路了。

风和日丽的时候,刘健鸣喜欢推着高娘在凤溪大道上散步,娘儿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有人过来寒暄:“婆婆高寿?”“93岁。”有好事人再追问一句:“她是你哪个呢?”“她是我妈!”刘健鸣常常这样回答。

日子在继续,高玉清晚年的幸福生活也在继续。这个主仆不分、真情常驻的家庭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也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上一篇:企业纳税遵从成本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下一篇:篮子里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