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王府建筑研究

时间:2022-05-09 09:49:29

北京清代王府建筑研究

摘 要:北京清代王府建筑基本都集中于北京内城,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礼多罗贝勒府因其等级较低而没有受到文物、建筑等部门的重视,相关的记录和研究几乎没有。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和访谈,将追寻该府邸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及特色,以期对整个北京王府建筑的整体保护与利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北京清代王府;礼多罗贝勒府;建筑形制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7-42(4)

1 引言

清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末代王朝,皇权专制进一步空前加强。清统治者在总结历代分封误国之弊的基础上,没有实行封藩建国的分封制,而是实行了独特的封爵不封土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分封的人数较少,封爵的王爷们只能住在由内务府按照特定规制建造的府邸之中。由于这些王府建筑都集中分布于北京内城,从而成为介于皇家建筑和四合院民居之间的、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的重要载体。礼多罗贝勒府就是清代这些王府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地理位置

正是为了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2003年北京市将旧城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的539处院落划定为 “保护院落”,其中包括阜成门内大街243号院落,它是“西城区第0052号保护院落”。这里就是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之一——礼多罗贝勒府的所在地。

这座院落位于北京白塔寺以西约一百米处,在阜成门内大街与宫门口头条胡同之间,实际是由两个门牌号的院落组成。南部入口的院落是阜成门内大街243号院,北部入口的院落是宫门口头条8号院(图1)。历史上这两座院落组成了一座完整的礼多罗贝勒府,府邸是一座两跨三进格局的四合院建筑群。院落的西墙外有一条小巷,称为箭杆胡同。胡同宽约60厘米,只能供一两个人同时通过,曾是礼多罗贝勒府的夹道(图2)。

3 历史沿革

清人吴长元在光绪二年刻本《宸垣识略》卷八第五页里记载:“礼多罗贝勒府在阜成门大街北。”礼多罗贝勒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的后人。崇德元年,代善因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是清初铁帽子王之首。爵位世袭共传十世,有十五人袭爵,三人被夺爵。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朝逊位后三年(公元1914年)共278年,堪称“清代第一王”。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时十五王。

满清皇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因此,在代善的后裔中,各代子孙人数众多,不可能都封为亲王,有的就被封为郡王或贝勒。但是这位礼多罗贝勒是谁,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清王朝灭亡以后,王府没有了俸银俸米,礼多罗贝勒府的主人也就失去了王爷身份。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礼多罗贝勒府几经易主之后,归属于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华北军区营房部。

4 建筑布局

按照《大清会典》对王府建筑形制的规定,亲王府和郡王府规模很大,而贝勒府的规模则较小。即贝勒府是“台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厢房两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简瓦,朱漆。”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礼多罗贝勒府,规模较贝勒府的规制来说是比较大。基本上是一座两跨三进的四合院。院落长约100米,宽约70米,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东路建筑是主体建筑,分布着主要的建筑。西路是附属建筑,有花园假山(图3)。

东路建筑有三进院落,府门座北朝南,门两侧有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形,又称撇山影壁。影壁是由“隐避”两字演变而来,即门内为“隐”,门外为“避”。门楼是普通的屋宇式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为高级官员人家使用。其重要特点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称“广梁大门”。建筑结构采取六柱五步架,两边的山柱各三根。中间的山柱支持脊檩,前边的山柱支持前檐,后边的山柱支持后檐。从前至后,这些山柱分别称为前檐柱、中柱、后檐柱。门扉附著于中柱的位置,将门庑均分为二。大门门楼的屋顶是清水脊,屋脊两端有蝎子尾和平草砖。大门上有四个门簪,门前有抱鼓石,刻有卷云、覆莲、蝙蝠等,非常精美(图4)。

门楼内和院子的地面标高要比阜成门大街的路面低1米。院内用普通砖铺地,雨天很容易积水。院内种有几株枣树和香椿树,树径30多厘米,枝干茂盛。因该院住户拒绝外来人员入院调研,因此内部情况不详。但是从宫门口头条8号院的入口可进入该路建筑的最后一进院落,使我们得以了解其主要院落的情况。

宫门口头条8号院的入口已经改造成一座二层的小楼,大门在一层,门口凹入,门上装有雨篷(图5)。木质的大门还是原来的,门口有抱鼓石两块,风化比较严重。大门在整个院落西路建筑的北面,进入大门后是一处小院落,院落以东是东路建筑最北部的花园,院落以南有一座二门。二门的山墙上身有四五块砖,砖上刻有“西通合窑停泥”的字样(图6)。清华大学的张复合教授在《北京近代建筑史》一书中介绍了北京近代建筑的窑业,也就是砖瓦制造业。相传明朝修建北京城时期所用的砖是由四十八家官窑生产的。其中创办于明代嘉靖年间的“西通合砖窑”(朝阳门外大亮马桥),以生产大开条砖为主,一直延续到1949年,占地18亩。沈百禄先生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记载,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所用的砖,在规格和质量上类型繁多。为了施工时便于分类使用,一般根据使用范围冠以统一的名称。而停泥或庭泥即为细泥,用这种细泥制成的砖叫停泥砖。停泥砖多用于屋墙上身、屋檐(冰盘檐)和下肩需要砍制的部位。通常分为大停泥、小停泥两个规格。大停泥为320*160*80毫米,小停泥为280*140*70毫米。因此,这里所谓的“西通合窑停泥”的字样,也就是说这是西通合砖窑制造的停泥砖。

穿过二门有是一座小院,院东院墙上有月亮门,穿过月亮门就可以看到东路建筑第三进院落中正房与西厢房之间的游廊(图7)。穿过游廊就进入东路建筑的主要院落。

这个院落空间比较大,院南居中有一座勾连搭屋顶的垂花门,上面有精美的木雕。门两侧各有一段院墙,左右对称,墙顶覆瓦,墙上各开有三个形状不同的窗洞,分别是六边形、方胜纹形、五边形。垂花门和这两段院墙构造精美,装饰细腻,都还是原来的建筑(图8)。正房和东厢房都已经经过抗震翻建,立面门窗和砖墙的灰缝都有改变(图9)。西厢房保存较好,梁柱、砖墙和门窗的木雕都非常精美,也保留了前廊和与正房之间的游廊(图10)。

西路建筑也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据说院落内曾经有假山园林,现在由其中一位将军的亲戚居住于其中(图11)。因无法进入而不加详述。

总之,除了亲王府与郡王府之外,贝勒府在清代北京王府建筑中属于第三等级的府邸,因此学界对于该类王府建筑的专门研究远未重视,尤其是对所存贝勒府的确切数目及其建筑形制特色还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整个清代北京王府建筑的等级形制理论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这也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5 结语

城市发展会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本,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本文通过对礼多罗贝勒府历史与建筑的研究可以看出,该王府建筑基本符合《大清会典》中对贝勒府建筑的形制要求,它对于我们研究清代王府建筑形制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礼多罗贝勒府目前还在被居民占用,其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挖掘尚没有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北京清代王府建筑进行全面普查与保护,建立王府建筑信息档案,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再利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 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沈百禄.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 下一篇:陇地四章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