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时间:2022-05-09 09:21:53

摘 要:民生新闻所展现给受众的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个体,而这些“登堂入室”的生命个体就是我们周遭的平凡人,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百姓。其实,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源自受众“本我”的感受共鸣,这也就使得电视更加贴近民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出路;文化引导

一、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时展的产物

所谓“民生新闻”,应该具有民本意识,对民声、民情、民意事件及时的新闻报道,它多以记录、再现生活的方式表现大众的生存状态和心声。目前在民生新闻制作的过程中,许多媒体往往会加一些精英评论,使新闻事件显得更有深度和力度,通过点评和剖析,使新闻背后的真相得以彻底呈现,这些也都属于民生新闻的范畴。

至此,我国电视媒体的核心内容终于从旧时高高在上的“神坛”悄然走下,慢慢步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众望所归地飞入了寻常的百姓人家。

二、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行业商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受众成了媒体的上帝,从根本意义上讲,这是件好事,有利于推动媒体贴近民众,走进民众,反映民众的呼声,从而推动民生新闻的发展。但是,“受众是媒体的上帝”,从媒体社会负载上讲,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媒体不仅仅要围绕普通民众做文章,同时它也是社会精英理念、精英文化的传播者,不仅仅只能把受众当作上帝,还要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引导受众,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中国现阶段,在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功利思想占据要角的今天,一些媒体在做民生新闻的时候,却绞尽脑汁迎合受众的口味,应有的思想指引和精英价值取向逐渐丧失,逐渐流于庸俗甚至低俗,使媒体的道德政治负载功能逐渐降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负面报道过多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有闻必录,节目和版面中充斥、盗窃、杀人放火等犯罪案件,江苏某电视台民生栏目每天有四分之三新闻为批评报道。电视民生新闻中充斥着“腥、星、性、悲”,杀人放火,男盗女娼,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有的所谓民生新闻的电视节目就好像恐怖片,或是像看言情小说,主要责任退化、旁落。把媚俗当通俗,一味迎合观众和读者的所谓“需求”,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

(二)民生新闻的庸俗化、低级趣味化进而造就了低级趣味的民生电视文化

这一点从近几年盛行的选秀节目和一些文化现象就可以看出,在2007年的超女选秀上,超女露底竟成了新闻,湖南卫视有关超女露底的录影片段更是在网上流传,露底也竟然成了焦点,远远超出了超女歌声的影响力。在经济利益和民众低级趣味的驱动下,部分媒体彼此之间开始竞相效仿“单纯猎奇”或是“窥私揭短”的调门,以“知觉主义”来取代“理性主义”,这就使得今天的民生新闻不再恪守反映民声、民情、民意的最初宗旨,而开始非此即彼地流于媚俗,故此大大削弱了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含量。

三、民生新闻的出路

(一)大民生

鉴于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端,如何给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补充新鲜血液,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电视新闻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据此,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倡导“大民生”新闻无疑是今后民生新闻转型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当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应当是“大民生”新闻的应有之义。

所谓“大民生”是相对过去我们日常新闻操作中的“小民生”而言的。过去的“小民生”,主要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而现在的“大民生”,则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比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方面政策调整或新规,同时“大民生”还包括“从民生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这层意思,通过民生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将有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这有利于国计的深入民心。

(二)明了民生新闻创新的宏观走势后,在微观上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跳出小圈子,学会说大事。

如果说,民生新闻显得拉杂和琐碎的话,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掌握把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用民生视角表现出来的本领。不可否认,时政新闻缺乏亲近感。所以,将时政新闻民生化,或者说用民生视角来做时政新闻,这是解决民生新闻低俗的一个重要出路。

其次,民生新闻要学会讲故事。

讲故事是全球电视新闻的一个趋势。要学会设置悬念、讲究矛盾冲突、挖掘细节和兴奋点。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还要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多一些价值性考虑,多一些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抢时效、抢题材的同时,与对手比思想、比深度,深化节目内涵,使民生新闻既“有看头”,又“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低端竞争状态。

四、民生新闻应该催生先进的电视文化,并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引导受众

(一)扛起公平正义的大旗,民生新闻应催生先进的电视文化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功利观念在人们心中愈发膨胀,贫富之间悬殊巨大,社会公平正义出现缺失。当此之时,作为大众媒体、社会公器,应该毫不犹豫地扛起公平正义的大期,多关心弱势群体,多关心他们的疾苦,多报道他们的生存状态,推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而不应该像商人一样逐利,像政客一般邀功,唯有如此,媒体才能在获得大众认同的同时,赢得大众的敬重,不至于沦为低俗的三流电台或小报,从而消除低级趣味,进而催生先进的电视文化,引导大众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推进社会形成良好风尚。

(二)民生新闻必须向主流意识扩展,带动电视文化呈现出不竭的活力

民生新闻要兼顾政府意志和百姓需求,开拓“大民生”视野。媒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提升民生新闻作为主流新闻的品格,就是要提升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作为民生新闻,当然要关心百姓的个体生存状态,但更要从“大民生”的视野出发,在社会分配、就业、医疗、就学、住房、社保等一系列既是个体也是社会的民生问题中,触及敏感问题,探究焦点、难点,从而彰显媒体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从而使电视文化呈现出更大的活力。

上一篇: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交际差异 下一篇:浅析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关系及其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