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时间:2022-05-09 06:27:58

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让学生学会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 《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显然,这是一个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的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引发的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二、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

三、要辩证地对待学生的自主

有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课例。一位教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文中讲到“爸爸”作为联合国的军事观察员出国维和前曾答应给“我”带回一顶“蓝盔”。教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蓝盔”,学生思考、讨论、查资料,花了较长时间还是没有一人知道,最后教师让学生课后继续查资料或请教他人。课后,听课的教研员问这位教师自己是否知道什么是“蓝盔”,教师答道:“不就是维和部队官兵的一种标志性头盔吗?”教研员说:“是呀!可你在课堂上为什么一直不告诉学生呢?”教师说:“我是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瞧,这位教师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可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真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教师眼里却成了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不语。

其实,语文新课改决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辩证地看待课标中所倡导的诸如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不搞“一窝蜂”,不盲从,不走极端,敢于向课标质疑,把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河北隆尧县双碑校区大崔庄小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语文”缺失 下一篇:浅析《荷塘月色》中“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