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5-08 05:12:11

关于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看法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当前中学生“诚信”意识正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中学生“诚信”品格日趋缺乏的情况下,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必要而紧迫。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这里,我想就当前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原因及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由于受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影响,中学生“诚信”意识面临严重冲击的挑战,“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如下:

1.说假话。蒙骗家长,欺骗老师。以学校收费为借口,骗取家长钱物,用于吃零食、上网吧。没病假装有病,甚至假造家庭事故,骗取老师批假,借此逃学玩耍。

2.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抄袭应付。考试时翻材料,照抄别人答案,采取种种舞弊手段应付考试。

3.同学之间不能以诚相待,互相猜忌、不能彼此信任,不能互相帮助。

……

以上现象,在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要正视现实,探求原因,寻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推进诚信教育。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地变化,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因素。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不讲职业道德,销售产品中假冒伪劣、漫天要价;政府机关的某些干部走过场、摆形式,捏造政绩;车站码头等处稍有不慎,便陷入坑蒙拐骗的陷阱;文化市场上,电视、电影里的虚拟夸张的故事情节、铺天盖地的虚假商品广告,一路畅行无阻的盗版音像、软盘和书籍等,无时不在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2.由残酷的选拔制度和严重畸形的金字塔教育结构所导致的“应试教育”仍在学校中无限期地延续。学校不由自主地以提高升学率为现实目标,造成了教育目的的严重迷失。加上学校管理的不规范、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无疑放任了学生抄袭、作弊等不讲诚信现象的发生。

3.中学生“诚信”缺失,这固然与社会环境的污染、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否温馨和谐、父母是否言而有信,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如,一个忙于生意的父亲,期末考试前,许诺孩子考上好成绩后,送孩子一部电子词典,但是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父亲却“翻供”,使儿子感到欺骗了他,以后,他会以假造成绩单等同样的方式蒙骗父亲。

三、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构建诚信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的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在管理上重视、在法制上健全,保护诚信者的利益,对违反诚信原则的人进行教育和惩处,真正消除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为中学生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如此,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才会有实效。

2.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承担着及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首先,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宣传栏、标语等布置要有特色,优化校园、教室环境,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再次,重视示范作用。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最后,检查、督导。良好的诚信品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学校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不说假话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使之不断地自我完善。

3.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生活环境,增强垂范意识,不能哄骗孩子,失信于孩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尽量给孩子正面教育,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最后,我认为中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着眼于长远,需要不断积累。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三管齐下,才能重塑诚信学生,重塑诚信社会,重塑诚信中国。

(作者单位 陕西省绥德县绥德中学)

上一篇:让教育充满爱的阳光 下一篇:走进随班就读学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