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时间:2022-05-08 03:29:26

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摘 要:美术教学尤其欣赏教学作为德育渗透手段有着独特优势,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增进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思想得到教育,品格得到提高。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情感;育人;德育渗透

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价值判断。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是鉴赏的四个层面,同时又可以作为教学的进行过程。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引导学生适当从这四个层面进行欣赏,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通过感受和描述作品唤起审美愉悦,发掘德育元素

美的元素往往也蕴含着德育元素,由视觉冲击能引起审美愉悦,有效利用这些元素,可以到达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感受和描述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以激感带动德育渗透。如四年级《大地与江河的乐章》单元,在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作品相关的大自然景观,启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大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又如,二年级《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课本作品中有着画家笔下的儿童形象,有着不同的画种和题材:北宋苏汉臣所画的《小庭婴戏图》、李可染的中国画《牧牛图》、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哺育》等等。在这些“美”的作品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描述画面形象时,很多德育的元素可顺手拈来:《小庭婴戏图》中古代儿童玩乐时的欢乐祥和显示出儿童间的和睦;《牧牛图》中微笑的牧童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中唤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哺育》是母亲给小孩喂食的温馨场面。

二、分析作品“形式美”,激感共鸣

形式总是跟内涵相随的。前文所述的《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中,《小庭婴戏图》用的是工笔画法,描画细致,突出了温文有礼的儿童形象;《牧牛图》通过浓淡相宜的笔墨、粗犷的笔法展现了牧童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中,给人轻松的感觉,更突显了对大自然的歌颂。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指作品中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审美特性。欣赏时,可以通过分析造型、线条力度、色彩氛围、构图特点等方面来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和情绪。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形式美感中“听出”作品的“画外音”。比如,在欣赏罗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造型美感中看人物的品格,先让学生尝试模仿姿态、表情和神态,接着尝试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

老师说:“猜猜当时这些人物什么心情?”学生们说:“恐惧、激动、害怕……”老师:“但为了整个城市人民的生命,他们即将被剥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所以最终我们看都这个人物的神态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身体挺直,眼看前方,嘴角肌肉绷紧。”老师说:“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们说:“坚毅!”

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让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当老师说出了英国国王最后是被这几位义民所感动而释放了他们时,学生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是因为孩子们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投入了情感。

在引导学生欣赏《在激流中前进》(广东版四年级《高山大海江河》)这幅画时,笔者就从色彩这方面来切入。

老师展示作品与真实的黄河进行对比,问“黄河的气势在画里体现在哪里?”学生回答:“水流很急。”老师说:“画家是怎样画出激流的感觉?”学生“线条。”老师说:“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我们再看画家的草图,是怎样的线条?”老师说:“请大家想象,当时船在激流中艰难地前进,如果你来定这个构图,你会把船放在这个位置?为什么?画家把构图放在这个偏高的位置上,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在讨论后,纷纷给出了一些答案:为了显示水流急;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突出船夫不畏困难与水流抗击……

以上案例,正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逐步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感悟作品内涵,渗透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分析这些形式美感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探究作品背景,巧妙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巧用“艺术家的故事”进行德育渗透。很多中外艺术大师都有着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经历。欣赏作品时的“解释”程序,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作品资源。老师可以介绍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情操。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可以跟学生讲其生平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其生平资料: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直到晚年被徐悲鸿慧眼识珠,提携才成名。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同时,也了解画家这些生平事迹,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五年级《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一课中,课本上展示了经典作品《流民图》,在展示了艺术的魅力,也提供了一个德育渗透的重要时机。蒋兆和的这件作品中,人物众多,千姿百态,人物情感各具特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几点:

人物通过什么表现出情感?为什么人物流露出这样的神态与动作?作品描绘的时代是什么?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问题,自然会让学生从作品联系到时代背景,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在产生直观感受和分析之后,老师需要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理解体会过程,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

四、评价与分享情感,使德育渗透升华

面对小学生,在要求其评价一件作品时,他们大多数会说“喜欢”或者“不喜欢”,老师要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及时地对孩子的发言进行表扬和鼓励,德育与美育的教育相交融,使课堂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秀雄 .艺术批评的视野.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养成四个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原则与方法初探